锣鼓声里的烟火气——探秘北流白话戏剧的市井风情

锣鼓声里的烟火气——探秘北流白话戏剧的市井风情

玉林街头巷尾飘着牛腩粉的香气,茶楼里的说书声混着茶碗碰撞的脆响,北流白话戏剧便在这市井烟火里生根发芽。与殿堂之上的阳春白雪不同,这里的戏曲总带着三分市井俚语的俏皮,七分家长里短的鲜活。

一、牛娘戏:田埂上的独角戏

春耕后的晒谷场上,老艺人支起竹架挂上布帘,一盏汽灯照亮了粗糙的幕布。牛娘戏的独角艺人左手操纵木偶,右手敲打梆子,双脚还要踩着锣镲。木牛娘头顶红绸,身披彩衣,用北流土白数落着懒汉丈夫:日头晒屁股还赖床,田里稗草高过秧!看戏的阿婆们拍着大腿直笑,仿佛看见自家那个贪杯的老头子。

这源自清代中期的民间小戏,原是农人用稻草扎牛祭祀的仪式。艺人用竹篾编成牛头,披上麻布就是戏服,田头地角随处可演。解放前,北流曾有三十多个牛娘戏班走村串寨,现在只剩两三位老艺人还能完整唱出七十二个传统唱腔。

二、采茶调:茶山里的情歌对唱

清明前的茶山上,采茶女手指翻飞摘着嫩芽,忽然林间飘来男青年的调子:三月采茶茶叶新,妹在茶山等哪人?戴蓝花头巾的姑娘直起腰,亮开嗓子回唱:新茶要等谷雨采,好郎要等对歌来。背着竹篓的后生们哄笑着从茶垄钻出来,即兴编词斗歌,把劳动变成了天然的戏台。

这种源自江西的戏曲形式,道光年间随客家人传入北流。最初的十二月采茶调要连唱十二个月农事,后来发展出《张三郎遇仙》《陈世美》等完整剧目。老戏迷最爱听《倒采茶》,演员要倒着顺序从腊月唱到正月,考的是真功夫。

三、八音班:红白喜事的交响乐

冬至那日,李家的祠堂前支起八仙桌,八音班的乐师们正在调试唢呐。娶亲的时辰一到,头戴瓜皮帽的班主鼓起腮帮,一曲《大开门》震得屋檐下的红灯笼直晃。抬嫁妆的队伍穿过石板巷,喷呐声里夹杂着看热闹小孩的尖叫,卖麦芽糖的小贩趁机敲响铁片。

这传承了三百多年的民间乐班,保留着工尺谱手抄本《九调十三腔》。八件乐器暗合八卦:唢呐属乾,笛子配坤,二胡当离,月琴作坎。最绝的是双声唢呐,老乐师能同时吹奏两支唢呐,一支奏主旋律,一支打节奏,堪称岭南民乐活化石。

当夜幕降临,老戏台的汽灯次第熄灭,街边大排档的猜码声渐起。北流人把生活酿成了戏,又在戏里品着人生。这些扎根乡土的戏曲,就像瓦罐里煨着的猪脚姜,未必精致,却透着让人心安的热乎气。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学着戏腔翻唱,老人们依旧守着祠堂听古本,传统与新潮在这座桂东南小城里,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和解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