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根常州戏:那些被时光记住的戏曲大家
寻根常州戏:那些被时光记住的戏曲大家
在长江与太湖交汇处,常州城枕水而居,千年文脉滋养着这片戏曲热土。当青果巷的石板路上响起咿呀戏韵,那些曾在这方水土上留下艺术足迹的戏曲大家,仿佛穿越时空而来。他们的名字,是江南戏台上永不褪色的金漆匾额。
一、开山立派者:洪深
光绪二十年的常州东门,洪家宅院里传出婴儿啼哭,谁曾想这个洪姓男婴会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。洪深早年负笈清华,后赴哈佛大学专攻戏剧,归国时行李箱里装着的不仅是西方戏剧理论,更有一颗革新中国戏剧的热忱之心。
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,洪深以《少奶奶的扇子》掀起话剧本土化浪潮。他首创话剧一词,将西方戏剧形式与中国现实题材完美融合。1934年导演的《丽人行》,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革新舞台呈现,这种跨界创新至今仍被戏剧界奉为圭臬。
常州方言中特有的韵律感,始终流淌在洪深的戏剧语言里。他在《五奎桥》中描写的江南水乡矛盾,恰似常州运河边茶馆里的市井百态。这种根植乡土的创作基因,让他的作品始终带着江南文人的风骨。
二、梨园革新家:阿甲
毗陵书院的书香里走出的符律衡,以阿甲之名在京剧界掀起惊涛骇浪。这位常州才子早年就读省立常州中学时,就常在红梅阁前揣摩昆曲身段。1938年奔赴延安,他将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革命题材碰撞出耀眼的火花。
《三打祝家庄》的创作过程堪称传奇。阿甲带领剧组在窑洞里闭关三月,把传统武打套路改造成符合革命叙事的舞台语言。当探庄一场的改良趟马动作首次亮相,连梅兰芳都赞叹这是老戏新唱的典范之作。
在戏曲理论领域,阿甲提出程式化与生活化辩证统一的观点,犹如在传统戏曲肌体上嫁接现代戏剧基因。他主持改编的《白毛女》,让老戏迷看到了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无限可能。
三、光影逐梦人:吴祖光
青果巷吴家走出的这位翩翩公子,左手执笔写尽人间悲欢,右手持镜记录时代光影。吴祖光19岁创作的《凤凰城》,让抗战话剧有了诗意的表达。他在重庆时期与评剧名伶新凤霞的结合,本身就是一段梨园佳话。
《风雪夜归人》中那个在雪夜寻找归宿的戏子,分明带着常州古戏台的风霜。吴祖光笔下的女性形象,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,又具新时代的觉醒意识。他将电影蒙太奇手法引入话剧创作,在《闯江湖》中实现了时空交错的舞台革命。
晚年回归故乡,吴祖光主持修复常州古戏台,在篦箕巷口听着乡音版《锁麟囊》潸然泪下。他说:戏台上的水袖再长,也绕不过故乡的月亮。这句感慨,道出了所有常州戏曲人的文化乡愁。
从青果巷到长安街,从红梅阁到延安窑洞,常州戏曲家们用生命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。洪深的戏剧革新、阿甲的程式突破、吴祖光的跨界探索,恰似运河水系的三条支流,最终汇入中国戏曲的浩瀚长河。当大运河畔的戏台再次响起锣鼓声,我们听见的不只是乡音袅袅,更是一个城市对戏曲文明的深情守护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