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欣韵戏曲文化:老茶馆里开出的新梅
常州欣韵戏曲文化:老茶馆里开出的新梅
在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深处,每逢周末总会传来清越的胡琴声。循声而去,一座挂着欣韵戏曲社木匾的老宅院里,鬓角斑白的老票友与穿汉服的00后同台唱念做打,这样的场景在欣韵早已司空见惯。这个扎根常州十三载的民间戏曲组织,正用当代方式续写梨园传奇。
一、古戏台上的新唱腔
2011年深秋,常州工人文化宫的小剧场里,五位退休京剧演员的《四郎探母》赢得满堂喝彩。这场看似普通的演出,却成为欣韵戏曲文化诞生的起点。创始人周美娟回忆说:当时观众席里有好几个年轻人跟着打拍子,眼神亮晶晶的,我们就想,或许该给老戏找新观众了。
从最初每月一次的戏迷茶座起步,欣韵逐渐发展出戏曲工坊、青少年培训班、现代戏创作三大板块。每周四晚上的戏曲实验室最受年轻人追捧,昆曲水袖与街舞的结合、京剧念白混搭说唱的实验,常让老戏迷们瞠目结舌又拍案叫绝。
在毗陵驿旧址改造的欣韵剧场,传统戏台被改造成270度环形舞台。去年中秋的《新牡丹亭》演出,观众手持智能折扇,扇面随剧情变换水墨画面。这种数字化的观戏体验,让00后观众直呼原来戏曲可以这么潮。
二、薪火相传的N种可能
每周六上午的少儿戏曲班,总能看见7岁的朵朵对着镜子练习云手。她的妈妈是欣韵第一批学员:小时候带她来看戏,没想到现在她比我还痴迷。目前欣韵已与12所中小学共建戏曲社团,独创的戏曲韵律操成为多所学校课间操的保留项目。
在常州大学城,欣韵开设的戏曲选修课场场爆满。95后编导专业学生小林设计的《梁祝》全息投影舞台,去年斩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。他说:戏曲不是摆在博物馆的文物,而是能和我们对话的活艺术。
数字化传播让欣韵的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。他们的抖音账号欣韵有戏粉丝超50万,越剧《红楼梦》选段创下800万播放量。评论区里,既有戏迷讨论唱腔流派,也有年轻观众询问汉服同款头饰链接。
三、戏曲生长的城市土壤
走进钟楼区五星街道的社区活动中心,总能遇见票友们切磋唱功。欣韵打造的15分钟戏曲圈,让每个社区都有固定活动场地和指导老师。68岁的王阿姨笑着说:以前打麻将腰酸背痛,现在唱戏反而越活越精神了。
每年端午的戏曲快闪已成常州城市名片。去年运河畔的活动中,评弹演员乘乌篷船顺流而歌,沿途观众用手机灯光汇成星河。这种古今交融的场景,恰是常州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写照。
在常州非遗创新大赛中,欣韵的戏曲元素文创系列连续三年获奖。昆曲脸谱蓝牙音箱、京剧盔甲造型U盘等产品,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。正如文化馆负责人所说:戏曲要活得好,先要活在人间烟火里。
从青果巷的老宅院到数字化的新舞台,欣韵戏曲文化用十三载光阴证明:传统艺术不是易碎的青花瓷,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常青树。当水袖拂过AR特效,当胡琴遇上电子乐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曲的突围,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温柔坚守。下次路过青果巷,不妨循着锣鼓声进去坐坐,或许你会发现,那婉转的唱腔里,藏着常州城的文化密码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