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:吴韵悠长处自有曲声扬

常州戏曲:吴韵悠长处自有曲声扬

常州城北枕长江,南倚太湖,这座千年古城在吴文化的浸润中,孕育出独特的戏曲基因。漫步青果巷的石板路,不经意间就能听见悠扬的曲调从白墙黛瓦间飘来,那是常州戏曲穿越时空的动人回响。

一、常州滩簧:水磨腔里的江南烟雨

清代道光年间的茶楼酒肆里,手持三弦的艺人用软糯的常州官话唱着市井故事。常州滩簧以九腔十八调闻名,艺人通过变换真假嗓音,在《拔兰花》《借黄糠》等剧目中,把江南人家的家长里短唱得百转千回。老艺人周甫毅曾回忆,旧时滩簧艺人要练就三绝:唱腔要像糯米团子般绵软,身段要似杨柳拂水般轻柔,眼神要如春蚕吐丝般缠绵。

二、锡剧常派:太湖畔的戏曲明珠

当无锡滩簧遇见常州官话,锡剧常派在双城文化的交融中破茧而出。梅兰珍在《双推磨》中创造的小快板唱腔,如太湖浪花般清新灵动;吴雅童在《红楼夜审》里独创的童子调,将常州方言的抑扬顿挫化作绕梁余音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常州锡剧团携《秋香送茶》进京演出,周恩来总理观后赞叹:江南戏曲竟有如此雅致的风韵。

三、非遗新生:古戏台上的现代光影

在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,百年楠木戏台每周都在上演穿越时空的对话。95后演员王清用抖音直播《珍珠塔》,让方卿见姑的经典唱段收获百万点赞;剧本《青果巷》将拆迁故事融入传统曲牌,在台湾戏曲节上引发两岸共鸣。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戏曲进校园工程,让00后学子在《白蛇传》的水袖翻转间触摸文化血脉。

夜幕下的东坡公园,戏迷们围坐在藤花旧馆前,三弦声里依稀可见苏东坡当年听曲的身影。从运河船歌到现代剧场,常州戏曲始终保持着那份闲敲檀板唱清秋的从容,在创新中守护着江南文化的基因密码。当最后一缕余音消散在篦梁灯火中,这座城市的戏曲记忆,仍在续写新的篇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