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梨园:几代名角写就的江南戏韵

常州梨园:几代名角写就的江南戏韵

常州古称毗陵,这座千年文脉之城不仅出过恽南田、刘海粟等书画大家,更孕育了独具韵味的戏曲文化。从青果巷的石板路上走过的,不仅有文人墨客,还有那些将生命融入戏台的梨园名角。

一、活态传承的戏曲活化石

在常州戏曲博物馆的展柜里,陈列着清代道光年间的梨园契约,发黄的宣纸上记载着当年全福班在青果巷驻场演出的盛况。这种将昆曲、滩簧、徽调融会贯通的常州滩簧,正是今日锡剧的雏形。老戏迷们至今记得,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瀛里茶馆,吴雅童的《珍珠塔》连演三月,场场爆满,茶博士端着铜壶穿梭于席间,观众时而屏息凝神,时而哄堂大笑。

二、开宗立派的江南丑王

吴雅童的方巾丑堪称江南一绝。1957年进京演出《双珠凤》时,他在送花楼会一折中独创的抖肩步,让梅兰芳都赞叹江南丑角有此绝技。更难得的是他培养了整整三代演员,弟子李梅君回忆:师父教戏必说'丑角不丑',要我们在滑稽中见真情。如今常州锡剧团仍保留着吴派特有的冷面滑稽表演体系,在《玉蜻蜓》《红楼夜审》等剧目中可见其神韵。

三、中生代演员的守正创新

孙薇在《七月雨》中塑造的新四军女战士形象,突破了传统锡剧旦角的程式。为了这个角色,她三次赴茅山采风,在烈士墓前揣摩人物心理,最终用一段长达15分钟的雨中独白征服了白玉兰奖评委。而文武老生陈鹰则将现代舞融入《双推磨》,他设计的磨盘舞既有传统矮子步的韵味,又带着当代舞蹈的张力,这种创新让90后观众直呼上头。

四、青春版《孟丽君》背后的传承

95后演员周晨在《孟丽君·游上林》中的反串小生,让观众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功力。她为练就那段难度极高的翎子功,每天凌晨五点就在练功房甩头,两个月练断了十七根翎子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这些年轻演员自发组建锡剧快闪团,在环球恐龙城、文化广场表演经典唱段,用抖音直播教观众甩水袖,让传统戏曲真正活在当下。

从吴雅童在茶馆戏台的即兴创作,到年轻演员在短视频平台的创新传播,常州戏曲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。在天宁寺的晨钟暮鼓中,在古运河的桨声灯影里,一代代梨园子弟正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,续写着这座戏曲名城的不老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