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头里的江南韵味:常州戏曲舞台的隐秘取景地

镜头里的江南韵味:常州戏曲舞台的隐秘取景地

在常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水巷深处,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戏曲秘境。当镜头扫过斑驳的粉墙黛瓦,传统戏曲的唱腔便在青石板上流淌开来。那些让观众沉醉的戏曲场景,往往就藏在寻常巷陌之间。

**一、大运河畔的流动舞台**

常州文化馆新修缮的临水戏台,每逢周末都有江南丝竹声穿透雨帘。去年央视《非遗里的中国》摄制组在此取景时,正逢秋雨绵绵。镜头里,昆曲演员的水袖拂过戏台雕花栏杆,与运河上摇橹而过的乌篷船构成绝妙构图。这种天人合一的拍摄效果,让导演当场决定加拍三组空镜。

**二、青果巷里的时光切片**

省级文保单位八桂堂的明代戏楼,木质藻井上的金漆虽已斑驳,却成了影视剧组争相预约的拍摄地。锡剧《半园往事》中男女主角擦肩而过的经典镜头,正是在戏楼二层回廊取景。剧组美术指导透露,他们特意保留了窗棂上清代戏班留下的墨迹,让特写镜头里的每个细节都浸透着时光的包浆。

**三、红梅阁下的光影魔法**

天宁寺东侧的红梅公园,每到深秋便成了天然的戏曲摄影棚。常州滑稽剧团新编《双推磨》的外景拍摄中,剧组巧妙利用园内曲径通幽的特点:演员在枫林间且行且唱,镜头随铺满落叶的石板路自然推进,当观众以为即将出画时,镜头突然拉升,露出红梅阁飞檐的一角——这个教科书级的转场已成业内经典案例。

这些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戏曲空间,正悄然改写着影视创作的叙事逻辑。某位常与张艺谋合作的摄影师曾说:在常州拍戏,镜头随便一扫就是现成的电影语言。当穿城而过的运河水映出戏台轮廓,当百年紫藤缠绕着老戏楼的月洞门,这座城市用最江南的方式,讲述着永不落幕的戏曲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