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锡剧团:三代同台唱不尽的江南雅韵

常州锡剧团:三代同台唱不尽的江南雅韵

说起常州,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恐龙园、梳篦工艺,或是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银丝面。但在这座千年古城的血脉里,还流淌着另一股清泉——婉转悠扬的锡剧唱腔。在常州锡剧团排练厅的走廊上,老中青三代演员的练嗓声此起彼伏,仿佛在诉说着这门艺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。

一、梨园耆宿:活态传承的守护者

唱戏要像青果巷的石板路,越磨越有味道。年逾古稀的沈佩华老师拄着紫竹杖,正在给青年演员说戏。这位锡剧沈派创始人,至今仍保持着每天吊嗓的习惯。她手把手教学生如何用吴侬软语念白,示范《珍珠塔》中跌雪的身段时,腰身一拧竟如弱柳扶风。去年剧团复排《双推磨》,沈老在后台为弟子梳头贴片,亲手将珍藏五十年的水钻头面戴在主角发间,那一刻,戏服上的苏绣牡丹仿佛都活了过来。

二、中流砥柱:跨界创新的探路者

团长周东亮最近在抖音上火了一把。他改编的锡剧版《声声慢》,将评弹的琵琶与电子乐混搭,视频点击量突破百万。这位锡剧王子不满足于传统舞台,带着团队把《玉蜻蜓》搬进了运河五号创意园区。更让人称奇的是,剧团与常州乱针绣非遗传承人合作,将《红楼梦》十二金钗的戏服绣样开发成文创产品,在青果巷的戏楼里,观众可以边听《庵堂相会》,边选购手工刺绣的团扇。

三、新蕊初绽:破茧成蝶的青春力量

00后学员小王正对着手机直播《拔兰花》,突然被师父叫停。兰花指要像真拈着花瓣,眼神得跟着指尖走。这个在B站有三千粉丝的锡剧萌新,每天晨功都要对着西瀛里城墙练气息。去年中秋夜,剧团在红梅公园搭起水上戏台,当小王与师姐合演《双珠凤》时,岸边的老戏迷们惊讶地发现,年轻演员的水袖竟能甩出七尺长的弧线,宛如明月倒映在古运河水波之上。

暮色中的亚细亚影城门口,锡剧团的海报与好莱坞大片比肩而立。排练厅的灯光总要亮到深夜,老琴师调试着新制的锡胡,几个年轻人在讨论如何用全息投影呈现《孟丽君》的宫廷场景。当高铁驶过常州站,或许会有旅客听见风中飘来一段清丽婉转的簧调,那是江南文脉在新时代的浅吟低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