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梨园绽芳华:常州戏曲名家的传奇人生

百年梨园绽芳华:常州戏曲名家的传奇人生

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至今回响着清亮的丝弦声。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江南古城,不仅走出了赵元任、周有光等文化巨擘,更孕育出一代代戏曲宗师。他们用生命浇灌艺术之花,在氤氲着茶香的戏楼里,在飘着桂花香的庭院中,将戏曲艺术演绎成流动的诗篇。

**一、锡剧金嗓动江南**

锡剧大师王汉清年轻时挑着戏箱走遍苏南水乡,在摇橹声中琢磨出独特的常州腔。他创排的《双推磨》在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中一鸣惊人,剧中磨盘转得团团旋的唱段,把江南农家的烟火气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。其徒孙董云华继承衣钵,在《玉蜻蜓》中饰演王志贞,将青衣的哀婉缠绵演绎得入木三分,让锡剧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。

沈佩华与梅兰芳的邂逅堪称梨园佳话。1956年梅大师在常州红星剧院观看其主演的《红楼梦》,散戏后特意到后台,指着沈佩华的水袖说:这六尺水袖里的功夫,够年轻人学半辈子。如今九旬高龄的沈佩华仍坚持授徒,她独创的云步教学法让年轻演员在方寸之间走出万千气象。

**二、昆曲雅韵传薪火**

昆曲名宿徐子权出身戏曲世家,其父徐凌云是民国时期著名昆曲大家。他年少时在寄畅园练功,对着太湖石练眼神,在九曲回廊练台步,将《牡丹亭》中柳梦梅的痴情化作眼角眉梢的风流。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观摩其演出后赞叹:这是活着的文化遗产。

青年昆丑徐云秀另辟蹊径,将常州滑稽戏的诙谐融入传统丑角表演。她在《孽海记·下山》中饰演的小和尚,既保留昆曲程式之美,又加入现代肢体喜剧元素,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昆曲可以这么好玩。

**三、乱弹声腔溯本源**

常州滩簧传承人周东亮在武进乡村发现清代手抄本《白兔记》,历时三年整理出失传的【老簧调】。他带领剧团在淹城遗址实景演出时,古戏台上点起三百盏荷花灯,观众撑着油纸伞坐在乌篷船里听戏,恍如穿越时空。这种创新性传承模式获得文化部非遗保护创新实践案例殊荣。

京剧名票吴雅童晚年致力于戏曲教育,在清凉寺旁创办红蓼阁传习所。他要求弟子们每天对运河练声:运河水有灵性,能把嗓子润得像水磨年糕般糯。九十七岁高龄仍能完整演唱《四郎探母》,被戏迷称为常州戏曲活化石。

从青果巷走出的戏曲名家们,如同运河畔的红蓼花,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着艺术的纯粹。他们有的在聚光灯下倾倒众生,有的在乡野间默默耕耘,但都执着地守护着戏曲艺术的根脉。当大运河的波光再次映亮东坡公园的戏台,那些穿越时空的唱腔,仍在诉说着这座江南名城的千年戏缘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