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龙城戏韵:常州戏曲俱乐部不完全指南

**寻访龙城戏韵:常州戏曲俱乐部不完全指南**

常州,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,不仅以“中吴要辅”闻名,更孕育着独具韵味的戏曲文化。从青果巷的砖瓦到运河畔的茶馆,总能在某个转角遇见三五票友,或唱念做打,或丝竹相和。今天就带您探访几处鲜活的戏曲俱乐部,感受传统艺术在民间的生命力。

**一、老城厢里的“戏曲会客厅”**

在延陵西路的老茶馆二楼,每到周四傍晚便传出悠扬的锡剧唱腔。这处由退休教师陈鹤鸣发起的“延陵戏社”,十年如一日为票友提供免费场地。67岁的陈老笑称这里是“戏曲急诊室”:“哪个票友唱错板式,我们当场‘会诊’。”戏社特别保留着常州锡剧特有的“滩簧调”,常有年轻学生来此记录老艺人的即兴唱段。

红梅公园东南角的“红梅阁曲艺社”则是越剧迷的聚集地。负责人周美娟把自家祖传的雕花门窗改造成移动戏台,每逢节气便推出主题专场。去年重阳节的《五女拜寿》演出,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平均年龄相差六十岁,却因戏结缘,成为城中佳话。

**二、高校里的青春戏码头**

常州大学戏曲社团“青阳社”近年异军突起,这群95后学生将AR技术融入传统戏曲,在《珍珠塔》经典桥段中,方卿递出的塔盒竟化作虚拟投影,让老戏迷直呼“新鲜却不离根”。社长李墨言是机械专业研究生,他设计的可穿戴水袖装置,让新人半小时就能完成基础身段练习。

位于武进区的常州纺织学院则另辟蹊径,服装设计系与“霓裳戏服社”合作复原常州本土戏装工艺。他们从博物馆拓来清代戏服纹样,用现代扎染技术重现“海水江崖”的渐变效果,近期为常州锡剧团改制的新版《双珠凤》戏服,在业内引发热议。

**三、乡镇戏台的草根力量**

邹区镇的“星光戏苑”堪称最接地气的戏曲俱乐部。负责人杨金宝开着改装过的集装箱舞台车,载着全套灯光音响穿梭于田间地头。他们的《夜访龙城》系列把常州历史故事编成戏曲小品,在抖音平台点击量破百万。最近更创新推出“戏曲盲盒”活动,观众随机点唱选段,演员即兴接龙续演。

新北区春江镇的“圩塘曲艺之家”藏着位传奇人物——83岁的王桂芳。她将常州道情与锡剧融合创作的《运河号子》,在去年长江非遗展演中摘得金奖。每周六上午的传习课上,老人用自创的“手势记谱法”教学,让不识谱的村民也能快速掌握复杂唱腔。

**四、戏曲新生态的破圈尝试**

位于文化广场地下的“戏精实验室”充满赛博气息,这里既有穿戴动作捕捉设备学身段的科技公司白领,也有在沉浸式剧场体验《红楼梦》选段的汉服爱好者。创始人陆明宇引入剧本杀模式,参与者通过解谜解锁戏曲知识,通关者可获赠老剧团珍藏的戏票拓片。

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内的“戏码头”酒馆,每晚八点准时上演跨界live。古琴伴奏的金属摇滚版《牡丹亭》,融入B-box的武打戏《三岔口》,传统戏曲在这里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酒单上的“醉打山门”“游园惊梦”特调鸡尾酒,已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单品。

**寻戏指南:**

1.关注“常州非遗”微信公众号,每月更新戏曲活动日历

2.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定期举办戏曲快闪活动

3.本地剧团常在大剧院开设惠民体验工作坊

4.乡镇文化站每逢节庆必有戏曲专场

在这座被京杭大运河滋养的城市,戏曲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。它可能是早点铺里随评弹节奏捏出十八褶的小笼包,也可能是写字楼午休时突然响起的昆曲手机铃声。下次路过某处寻常巷陌,不妨驻足细听,或许就能邂逅一场意料之外的戏曲盛宴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