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人的滩簧情结:锡剧何以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?

常州人的滩簧情结:锡剧何以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?

在常州老城区的小巷深处,每逢周末清晨总能听见悠扬的胡琴声。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茶客端着紫砂壶,在青砖灰瓦的院落里哼唱着春二三月草青青,这声调里藏着常州人与戏曲的百年情缘。常州人把这种乡音婉转的戏曲唤作滩簧,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——锡剧。

一、运河滋养的戏曲基因

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,为常州带来了千年商埠的繁华。清代中后期,各地商船在篦箕巷码头停泊卸货时,船工们常在岸边支起竹棚唱曲。这种被称为对子戏的即兴表演,往往由两人搭档,手持三跳板击节而歌。常州方言特有的糯软腔调,与苏州评弹的清丽不同,更显温润醇厚。

运河边的茶馆成为滩簧最早的舞台。1886年《武进阳湖县志》记载:茶寮每有男女杂坐,唱演滩簧,通宵达旦。当时的表演已形成生、旦、丑的行当雏形,曲调吸收了江南民谣的婉转,唱词中常见哎呀啊哟等衬词,尽显水乡韵味。

二、从草台到殿堂的蜕变之路

民国初年,常州东门外的玄妙观前,每逢庙会必搭草台唱戏。名角周甫艺带着他的常州古曲班,将原先的坐唱改为化装表演。他们用门板搭台,以煤油灯照明,在《珍珠塔》《双珠凤》等剧目中,把方卿见姑、文必正卖身的经典段落唱得荡气回肠。

1952年,常州滩簧迎来历史性转折。王兰英带着《秋香送茶》进京汇演,周恩来总理观后建议:这个剧种发源于无锡、常州,就叫锡剧吧。自此,滩簧正式定名锡剧,但常州人私下仍亲切地称其为老滩簧。

三、流淌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

常州锡剧的唱腔自成一派,老戏迷能轻易分辨常州腔与无锡腔的差异。《双推磨》中苏小娥的唱段,常州演员会加重齿音,在推呀拉呀转又转的拖腔中加入细微的颤音,仿佛能看见运河上粼粼的波光。

在锡剧传承基地常州文化艺术学校,十五岁的学徒小陈每天清晨都要对着运河吊嗓子。他说师傅总强调:唱锡剧要像运河水流淌,既要有吴侬软语的柔,也要有长江浪涛的劲。这种独特的声腔训练,让常州锡剧在委婉中透着几分英气。

夜幕降临,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古戏台准时亮起灯笼。台下坐着穿汉服的年轻人,也有摇着蒲扇的老者。当《玉蜻蜓》的经典唱段响起时,不同年龄的观众都在打拍子哼唱。这传承百年的声腔,早已化作常州人的文化基因,在古老的运河畔生生不息。今天的锡剧舞台,既有传统戏服的锦绣斑斓,也可见现代灯光的水墨意境,但那份从草台班子里带来的泥土气息,始终是常州戏迷心头最温暖的慰藉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