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氍毹上的江南绝唱:走近常州戏曲家朱丽芳

红氍毹上的江南绝唱:走近常州戏曲家朱丽芳

(图:朱丽芳舞台扮相)

在常州凤凰剧院的雕花木窗下,常能见到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子正在指导年轻演员走台步。她转身时眼角眉梢的韵致,依稀可见当年在红氍毹上倾倒众生的风采。这就是常州戏曲界活字典——朱丽芳。

**一、梨园世家的薪火相传**

朱家三代与戏曲结缘,祖父朱鹤鸣是清末常州滩簧名角。1968年寒冬,13岁的朱丽芳裹着棉袍在露天戏台初次登台,一曲《双推磨》让台下老戏迷直拍大腿:这丫头天生要吃这碗饭!(图:朱丽芳少年时期练功照)

在常州锡剧团的练功房里,至今保留着朱丽芳当年的练功记录:每天清晨五点压腿,对着运河吊嗓,三伏天穿着戏服练身段。团长笑称:她练碎的水袖能绕剧场三圈。

**二、声腔里的江南烟雨**

朱丽芳的唱腔自成一派,既保留了锡剧传统的平调韵味,又融入了评弹的婉转。在《珍珠塔》羞姑一折中,她独创的三叠腔将陈翠娥的羞愤演绎得淋漓尽致,这段录音至今仍是戏校教材。(图:朱丽芳《珍珠塔》剧照)

她对传统剧目进行大胆革新,《玉蜻蜓》中融入昆曲水磨腔,《孟丽君》加入现代舞美设计。这些创新曾引发争议,但老戏迷们最终被折服:朱老板的戏,老树开新花。

**三、氍毹之外的传承之路**

2003年,朱丽芳在常州图书馆开设公益戏曲讲堂。每周六上午,总能看到她带着老花镜,手把手教孩子们甩水袖。有位聋哑学员通过触摸她的声带振动学唱,如今已成为专业演员。

在非遗传承基地,她主持编纂的《常州锡剧唱腔图谱》收录了200余种传统曲牌。每当说起某段濒临失传的老调头,她眼中总会泛起泪光:这些曲牌比我的命还金贵。

(图:朱丽芳指导学生)

如今的朱丽芳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。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青果巷的黛瓦,那清亮的唱腔便混着运河的桨声,在常州的老街巷里悠悠荡开。这声音里,藏着一座城市的戏曲记忆,也诉说着一位艺术家的毕生痴情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