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袭水袖舞江南:锡剧名伶朱丽芳的艺术人生
一袭水袖舞江南:锡剧名伶朱丽芳的艺术人生
江南的清晨总带着氤氲水汽,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五十年前的某个黎明,总能看见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女孩,捧着油纸包好的戏本子匆匆赶路。这便是少年朱丽芳,那时谁也不会想到,这个把巷口石板踩得发亮的丫头,日后会成为江南戏曲界公认的锡剧活字典。
一、梅园深处初试声
1953年冬,常州梅园戏楼的后台,十五岁的朱丽芳正对着斑驳的铜镜勾脸。镜中倒映着师傅周桂芳的身影,这位锡剧名旦正在整理月白缎子的水袖。今日《珍珠塔》的'投庵'一折,你且试试陈翠娥。师傅的声音轻得像飘落的梅瓣,却让朱丽芳手心沁出薄汗。
初次登台的记忆永远鲜活。当追光灯打在她绣着缠枝莲的帔衣上时,台下的私语声突然静了。朱丽芳记得自己开口的刹那,仿佛整个戏园子都成了会呼吸的活物,随着她见姑母不由人珠泪滚滚的唱腔起伏震颤。那场演出后,常州城里开始流传小周桂芳的名号,却鲜有人知,为练就这般清亮婉转的锡剧腔,她寒冬腊月里对着运河练嗓,硬是把喉间的青涩磨成了珠圆玉润。
二、霓裳羽衣谱新声
1979年恢复传统戏演出时,朱丽芳已是常州锡剧团的中流砥柱。在重排《双珠凤》时,她大胆革新:将原本平板单调的【大陆调】融入苏州评弹的润腔技巧,在送花楼会一折中,霍定金那声文公子啊——的拖腔,百转千回间藏着江南女儿欲说还休的情愫,竟让台下老票友抹起了眼泪。
她的创新远不止于此。在《玉蜻蜓》中,她将常州梳篦制作时特有的韵律化入身段,手持玉蜻蜓的云帚舞既保有锡剧的质朴,又平添几分吴地雅韵。这种守本纳新的创作理念,让传统剧目焕发出时代生机。1985年赴京汇演时,戏曲专家称赞她的表演如饮江南明前茶,清而不淡,回甘绵长。
三、春风化雨育新苗
新世纪之初,朱丽芳的收徒仪式在修缮一新的常州古戏台举行。六十三岁的她将珍藏的描金戏折赠予弟子,册页间还夹着当年师傅周桂芳手书的工尺谱。每周三下午,红梅阁戏曲传承基地里总会传出她略带沙哑的示范声:这句【簧调】要像运河水流过石拱桥,既有起伏又不能断了气韵...
更令人动容的是她自费整理的《常州锡剧口述史》。泛黄的笔记本里,工整小楷记录着二十三位老艺人的拿手绝活:从十八连环步的走场秘诀,到哭腔三叠的气息控制,甚至某年某月某日演出时台下观众的特殊反应。这份十万余字的珍贵资料,现已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文献。
当夕阳为文亨桥镀上金边时,常能看见朱丽芳在运河边漫步。她常说:我们唱戏的就像这运河水,既要记得源头活水,又要流向新天地。这位把一生献给锡剧的艺术家,用七十载光阴诠释了何为守正创新,让江南的戏曲文脉,在时代长河中始终激荡着动人的回响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