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:江南烟雨里的千年吟唱
常州戏曲:江南烟雨里的千年吟唱
站在青果巷斑驳的石板路上,耳畔忽然飘来一阵吴侬软语的唱腔。循声望去,临水的戏台上,水袖翻飞间,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。常州这座浸润着运河文化的古城,正用独特的戏曲韵律,诉说着江南的万种风情。
一、运河滋养的戏曲摇篮
隋唐时期,京杭大运河常州段的开通,让这座城市成为三吴襟带之邦,百越舟车之会。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商贾,不仅带来了琳琅满目的货物,更让各地戏曲在此交汇。明代戏曲理论家徐复祚在《曲论》中记载,常州文人王世贞曾将昆山腔改良为水磨腔,这种细腻婉转的唱法后来成为昆曲的根基。
清道光年间,常州文人余治创作的《庶几堂今乐》,首次将皮黄腔引入江南。这部戏曲集在常州天宁寺首演时,百姓争相观看,连周边州县的戏班都赶来取经。运河畔的舣舟亭,至今还能找到当年戏班停泊的拴船石。
二、锡剧故里的前世今生
在常州东郊的横山桥镇,至今保留着清代锡剧草台班子的演出场所。1909年,常州艺人袁仁仪背着三弦走村串巷,将滩簧小调与常州方言结合,创造出独具韵味的常州滩簧。这种带着泥土芬芳的曲调,后来演变成风靡江南的锡剧。
锡剧皇后王兰英在《双推磨》中的经典唱段推呀拉呀转又转,将常州方言的九声六调发挥得淋漓尽致。1954年,她带着这出戏进京演出,周恩来总理称赞其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,又见劳动人民的刚劲。如今常州锡剧院珍藏的象牙板、紫檀鼓架,仍在诉说着这段辉煌。
三、古城墙下的戏曲新生
2021年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,古戏台上演着全新的沉浸式锡剧《织梦江南》。演员与观众在明清建筑中穿梭,全息投影技术让百年老宅的砖雕门楼活了过来。年轻编剧将常州梳篦、留青竹刻等非遗技艺融入剧情,让传统戏曲焕发时代光彩。
在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,00后学生们正在排演元宇宙锡剧《天工开物》。头戴VR设备的演员们,在虚拟的明代书坊中吟唱,数字戏服上的缠枝莲纹会随着唱腔绽放。这种创新并未丢掉根本——唱腔仍严格遵循工尺谱,身段教学还是从手眼身法步五功开始。
夜幕降临,红梅阁的飞檐翘角在灯光中若隐若现。阁内传出的《牡丹亭》唱段,与远处现代剧场的电子琴声交织成奇妙的二重奏。这座千年戏码头,正以包容的姿态,让传统戏曲在当代找到新的生命律动。常州人用智慧证明:只要根脉不断,戏曲这棵老树总能绽出新芽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