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板声里觅芳华:常州锡剧名旦朱丽芳的艺术人生

云板声里觅芳华:常州锡剧名旦朱丽芳的艺术人生

古城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依稀回荡着七十年前的清亮唱腔。巷尾朱家小院里,七岁女童踩着板凳偷学母亲的戏服水袖,云手翻飞间,就此开启了她与锡剧六十载的生死相契。

一、梨园初绽青果巷

1953年的常州锡剧界,朱家班名震江南。班主朱凤鸣在《珍珠塔》中反串彩旦的绝技,让戏迷们惊叹男旦胜红妆。年幼的朱丽芳趴在戏台侧幕,看父亲在《双珠凤》中将霍定金演得千娇百媚,那些婉转的簧调唱腔如春蚕吐丝,在她心头织就锦绣。

十二岁登台救场的经历,让这个梳着双丫髻的姑娘一夜成名。那日原定主演突发急病,班主父亲情急中将女儿推上《玉蜻蜓》的戏台。朱丽芳踩着不合脚的厚底靴,将王志贞的悲情演绎得催人泪下。戏终时,满场抛来的铜钱在油灯下闪烁如星雨,老票友们惊叹:朱家凤凰,浴火新生。

二、声动江南三十年

1965年江苏省戏曲汇演,朱丽芳带着改编版《红楼梦》惊艳四座。她创造的黛玉葬花调,将锡剧传统大陆调与苏州评弹巧妙糅合。当唱到质本洁来还洁去时,纤纤玉指掠过鬓边绢花,转身时花瓣零落如雨,这个独创的葬花身段至今仍是戏校必修课目。

改革开放后,朱丽芳组建芳华锡剧团下乡巡演。在溧阳茶山,她带领弟子们将锡剧唱腔融入采茶小调,创作出《茶山春早》;于长江渔村,把船工号子化入《双推磨》的劳作场景。戏迷们都说:朱团长的戏,听得见江南的雨,闻得到稻花的香。

三、薪火相传守正韵

2003年非典期间,朱丽芳闭门三月整理出《锡剧旦角十八韵》手稿。这部以工尺谱记录的唱腔秘籍,详细标注了每句唱词的气口、装饰音。其中哭腔九转的技法,要求演员在七秒内完成九个音阶的滑音转换,被弟子们戏称为九连环绝技。

在锡剧申遗的关键之年,七旬高龄的朱丽芳带着弟子重排《孟丽君》。舞台上,她手把手教00后学员如何用三寸水袖书写密信。当年轻演员的水袖不慎勾住头面,她含笑示范:水袖如思绪,收放要有情。这一刻,古老戏台完成了六十年的时光对话。

而今漫步常州博物馆非遗展厅,朱丽芳那件缀满补丁的戏服静默陈列。领口处的湘绣牡丹依然鲜艳,仿佛仍在诉说那个青果巷女孩的戏曲人生。当夜幕降临,大运河畔的锡剧茶座里,总有票友轻叩桌板,哼唱起朱派特有的缠绵腔韵,在这吴侬软语中,江南的月色又添了几分婉转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