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人听戏不叫听戏,叫看滩簧——寻访江南戏曲里的常州味道

常州人听戏不叫听戏,叫看滩簧——寻访江南戏曲里的常州味道

在江南水乡的戏码头文化版图上,常州这座有着3200年建城史的名城,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一席。老常州人至今保持着一种特殊的看戏习惯:他们不说听锡剧,而总爱用软糯的常州话念叨看滩簧去。这个延续百年的称谓背后,藏着一部江南戏曲发展史里鲜为人知的常州篇章。

一、运河船工号子里诞生的艺术明珠

常州古称中吴要辅,大运河穿城而过,明清时期漕运兴盛时,运河码头上整日回荡着船工们的号子声。这些融合了吴语韵律的劳作调子,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,逐渐形成了常州滩簧的雏形。与苏州评弹的文人雅趣不同,滩簧的唱腔里始终带着运河水的清冽,道白中夹杂着船工号子的铿锵。

清光绪年间的手抄本《常州滩簧十八出》中,《借黄糠》《双推磨》等剧目生动记录了市井百态。老艺人周甫艺的嫡传弟子回忆,当年师父在青果巷说戏,总要先捋着白胡子念叨:滩簧滩簧,要滩出人间百态,簧住世道人心。

二、从草台班子到非遗瑰宝的蝶变

民国初年,常州滩簧迎来黄金时代。当时城里城外有三十多个滩簧班子,东门外的周家班、西门外的蒋家班各领风骚。1935年,永盛戏院连续三个月上演全本《珍珠塔》,创下连演108场的纪录。老观众回忆说,散场时满街都是哼着方卿二次到襄阳的戏迷。

这种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,在新中国成立后焕发新生。1953年,常州专区实验锡剧团成立,老一辈艺人将滩簧艺术系统整理,吸收锡剧精华,形成了独特的常锡文戏。2008年,常州滩簧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传统剧目《双珠凤》经过创新改编,在现代舞台上重现光彩。

三、巷陌深处的戏曲基因

走在今天的常州老城区,戏曲的基因依然在寻常巷陌里流淌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古戏台上,每月都有公益性的滩簧演出;西瀛里的明城墙边,退休的票友们自发组织的运河戏社,每到周末就传出悠扬的丝竹声。

更令人惊喜的是年轻一代的传承。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传承班,95后姑娘李雯凭借新编滩簧小戏《运河谣》,在省戏曲大赛中摘得新苗奖。她说:每次唱起'四月蔷薇靠墙栽',就感觉运河的浪花在曲调里荡漾。

当暮色笼罩篦箕巷,文亨桥头的茶楼里又飘出熟悉的滩簧调。这种扎根市井、带着烟火气的戏曲形式,就像常州特产的萝卜干,初尝平淡,细品回甘。它用吴侬软语讲述着普通人的悲欢,在弦索叮咚中延续着城市的文化记忆。下次来常州,不妨问问当地人:今朝阿有滩簧看?那才是打开这座江南名城的正确方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