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:水袖起落间,听见江南六百年的回响

常州戏曲:水袖起落间,听见江南六百年的回响

常州青果巷斑驳的石板路上,百年前曾落下过梅兰芳的足印,这位京剧大师在常州驻演时,常独自徘徊于古运河畔。这条贯穿常州城的运河,不仅载着漕运商船来来往往,更孕育了江南戏曲的独特韵律。在这片吴侬软语浸润的土地上,戏曲艺术如同岸边的垂柳,在历史长河中摇曳生姿。

一、运河波光里的戏曲基因

常州戏曲的根基深植于明代。嘉靖年间,昆山腔沿着运河传播至此,在常州方言的浸润下逐渐演化成昆曲常州支脉。清代《常州府志》记载,每逢上巳节,城隍庙前戏台三座,昼夜不歇,可见当时戏曲之盛。运河码头的茶楼酒肆里,商贾们用银元点戏的习俗,催生了水路班这一特殊戏班形式,他们随漕运船队流动演出,将常州戏曲的种子播撒至长江沿岸。

这种流动性造就了常州戏曲独特的融合性。锡剧名家王兰英回忆学艺时提到,老艺人常说要唱出运河水的九曲回肠,这正是对常州戏曲韵律的最佳诠释——既有昆曲的婉转,又带着运河号子的铿锵。

二、舞台上的千年古城

在常州戏曲宝库中,五大经典构筑起艺术丰碑。《双推磨》里苏小娥与何宜度的爱情故事,在锡剧特有的玲玲调中百转千回,那段推磨舞将劳动之美升华为舞蹈艺术,1954年在华东戏曲观摩会上令梅兰芳拍案叫绝。《珍珠塔》中羞姑一折,方卿那段27个他字的排比唱腔,把世态炎凉唱得入木三分,至今仍是检验锡剧演员功力的试金石。

童子戏《白蛇传》的盗仙草堪称绝艺,演员需在七张叠起的方桌上完成倒挂金钩,这项源自明清杂技的功夫,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。更鲜为人知的是常州道情《杨家将》,盲艺人用渔鼓简板伴奏,沙哑的嗓音将忠烈故事传唱了六个世纪。

三、古戏台上的新传奇

毗陵昆曲团的年轻演员们正在做大胆尝试。他们新编的《唐荆川传奇》将明代抗倭名将的故事搬上舞台,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青果巷古宅,让观众恍若穿越时空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天宁禅寺的晨钟暮鼓被采样融入戏曲伴奏,梵呗与管弦的碰撞竟生出空灵禅意。

在常州大学城,00后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运河戏社每周在古戏台开锣。他们用抖音直播《玉蜻蜓》选段,让申贵升游庵的经典故事获得百万点赞。这些年轻的面孔,正为古老艺术注入时代活力。

夜幕下的东坡公园里,老票友们仍准时亮起戏文灯,咿呀的唱腔混着运河水声飘向远方。从明代画舫上的红氍毹,到今天地铁站里的戏曲快闪,常州戏曲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生生不息。当最后一声锣鼓归于寂静,那穿越六百年的艺术精魂,仍在每个常州人的血脉里静静流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