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舞台上的角儿们:一群用生命演绎人间百态的人
常州戏曲舞台上的角儿们:一群用生命演绎人间百态的人
常州大剧院后台的走廊里飘着茉莉花茶香,沈玉兰对着镜子细细勾画眉眼,笔尖在眼尾轻轻一勾,镜中立即跃出个顾盼生辉的杜丽娘。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的化妆箱里,珍藏着一支用了二十年的眉笔,笔杆上刻着戏比天大四个小字。在常州戏曲界,像她这样把生命融入舞台的角儿们,正用独特的方式续写着千年戏曲的当代传奇。
一、台前幕后的顶梁柱
在常州锡剧团的排练厅,团长陈志刚的脚步声总比旁人重三分。这位工花脸的汉子能同时记住二十个演员的走位调度,每逢新戏开排,他总要在舞台各个角落放上不同颜色的胶带标记。去年复排《珍珠塔》时,他连续三周睡在后台,把每个演员的戏服内衬都缝上了吸汗棉布。
青衣名角周晓芸的戏箱里永远备着三双绣鞋,鞋底用不同密度的棉布纳成,为的是在不同材质的舞台上走出最完美的莲步。去年赴法演出时,她硬是把二十斤重的行头拆分成七个包裹随身携带,只为保证演出时每个头饰都能精准到位。
二、新生代的破茧之路
95后武生李文博每天清晨五点在红梅公园练功,他的枪花能在空中挽出七朵梅花,这个绝活是跟着退休老演员王金贵学的。师徒俩有个秘密约定:每周末在文博老家溧阳的竹林里对戏,王老说竹叶沙沙声是最好的天然伴奏。
戏曲化妆师林小曼的化妆箱像个小型的化学实验室,她调配的油彩能在40度高温下保持八小时不脱妆。为了找到最适合舞台灯光的胭脂色,她跑遍常州纺织市场,最后在一位老染匠那里发现了用茜草根染制的秘方。
三、戏里戏外的人生
老生演员赵明德有本泛黄的记事本,上面记着他在乡镇演出时观众递的纸条。2016年在金坛演出《玉蜻蜓》,有位老太太看完戏后塞给他一包芝麻糖,纸条上写着:你哭的时候,我想起了走散六十年的姐姐。这份感动被他改编进新戏《运河人家》的台词里。
乐队主胡张立新的琴筒里藏着个小秘密——贴着女儿画的卡通贴纸。这个80后琴师创新性地把电子合成器融入传统伴奏,在《梁祝》改编剧中加入的电子音效,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老戏也能这么潮。
幕布起落间,常州戏曲团的演员们用汗水和执着编织着舞台上的锦绣世界。当沈玉兰再次描完最后一笔眉黛,舞台监督的倒计时声准时响起。那些浸透油彩的戏服、磨出老茧的指尖、反复修改的曲谱,都在大幕拉开的瞬间化作穿越时空的艺术之光。在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里,一群当代戏曲人正用最炽热的赤诚,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