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戏韵浸润龙城十位名家撑起常州戏曲半边天
百年戏韵浸润龙城十位名家撑起常州戏曲半边天
常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以三吴重镇闻名,更因戏曲艺术的繁荣而熠熠生辉。在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在古运河的乌篷船头,一代代戏曲名家以生命浇灌艺术,将吴侬软语化作绕梁清音。让我们走进这座戏曲活态博物馆,细数十位撑起常州戏曲艺术天空的梨园名宿。
一、锡剧三杰:在乡音中绽放的艺术奇葩
锡剧大师王兰英的唱腔如同江南的春雨,细腻绵长又暗藏筋骨。她独创的王派唱腔在《双推磨》中达到化境,那声推呀拉呀转又转的起腔,把江南女子的柔美与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。沈佩华则以沈派的婉转清丽独树一帜,《珍珠塔》中那段哭塔的唱段,将闺阁千金的委屈与深情演绎得催人泪下。吴雅童的表演艺术堪称活字典,他在《红楼夜审》中塑造的江梦升,既有书卷气又带几分狡黠,将锡剧丑角艺术推向了新高度。
这三位艺术家的成就绝非偶然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他们在天宁寺旁的常州专区锡剧团里,每天清晨五点就吊嗓练功。王兰英为琢磨一个身段,常在排演厅对镜练习到深夜;沈佩华为捕捉人物神韵,冒着酷暑到茶馆观察市井女子;吴雅童则走遍常州古玩市场,从明清字画中揣摩文人气质。正是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,让锡剧从田头山歌蜕变为雅俗共赏的舞台艺术。
二、昆曲双璧:雅部正音的当代传人
当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,常州人自豪地想起两位国宝级艺术家。张继青虽生于苏州,却在常州戏曲学校打下坚实基础。她演绎的杜丽娘,将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的闺怨演绎得缠绵悱恻,被日本学者称为东方最美的戏剧精灵。孔爱萍作为省昆剧院当家闺门旦,在《牡丹亭》《玉簪记》中展现的水磨腔,仿佛让观众触摸到汤显祖笔下的诗情画意。
这些艺术家的坚守充满时代印记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低谷期,孔爱萍曾在青果巷的老戏台连演三十场,台下观众最少时只有三人。她说:哪怕只有一个观众,也要把最完美的表演留在台上。正是这份坚持,让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昆曲在常州始终薪火不灭。如今在东坡公园的半月台,每逢周末仍能听到票友们吟唱着《游园惊梦》,古雅的曲牌与紫藤花影相映成趣。
三、群芳竞艳:多元剧种的艺术交响
在锡剧昆曲之外,常州的戏曲百花园里还绽放着其他艺术奇葩。评弹名家金丽生将《武松》说得虎虎生风,他在红星书场表演时,醒木一拍能让全场屏息;滑稽戏大师张克勤的《土裁缝》系列,把常州方言的幽默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;越剧新秀李旭丹从少年宫起步,如今已成上海越剧院台柱,她在《红楼梦》中塑造的林黛玉,既有王文娟的典雅,又添几分现代知识女性的清冷。
新生代演员正在续写传奇。90后锡剧演员孙薇凭借《卿卿如晤》斩获白玉兰奖,她将林觉民与妻子的诀别书信改编成现代锡剧,古老的剧种焕发出青春活力。在常州大剧院的实验剧场里,戏曲+多媒体的创新演出座无虚席,年轻观众用手机灯海代替了传统的叫好声,传统文化正以新的方式浸润当代生活。
站在文亨桥头望去,篦箕巷的灯火依旧,大运河的波光里倒映着千年戏曲长河。从王兰英到孙薇,从忠王府戏台到现代剧院,常州戏曲名家们用生命接力守护着这方舞台。他们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承者,而是用艺术雕刻城市灵魂的匠人。当吴语吟唱再次响起,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动人的旋律,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基因的生动表达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