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台寻踪:那些散落城市间的戏曲明珠
常州戏台寻踪:那些散落城市间的戏曲明珠
(注:文章采用口语化表达,避免生硬术语)
咿呀——一声悠长的戏腔穿透青砖黛瓦,惊飞了屋檐下的家雀。常州老城区的巷子里,总能在转角处邂逅这样的光景。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,戏曲文化早已融入市井烟火。若问常州戏曲舞台在哪里?且随我慢慢寻去。
**青果巷里的活化石**
沿着青果巷的石板路走到中段,一座朱漆斑驳的徽派门楼悄然伫立。这里原是清代盐商周宅的私宅戏楼,三开间的戏台保留着完整的藻井彩绘。每到周末午后,老票友们便带着自备的折扇在此开嗓。今年清明,笔者碰见一位八旬老者在此清唱《珍珠塔》,唱到动情处,檐角铜铃应和着节拍轻轻作响。这般光景,倒像是从明清话本中走出来的场景。
**文化宫里的新传承**
转过和平北路,常州文化宫小剧场正上演着青春版《双推磨》。这座建于1958年的苏式建筑,去年刚完成智能化改造。传统锡剧配上了全息投影,年轻演员们把老戏唱出了新韵味。剧场负责人王大姐笑道:现在来看戏的年轻人多着呢,上周日场连台阶上都坐满了人。剧场门口的海报栏里,每月排期表总是写得密密麻麻,从传统折子戏到原创实验剧,应有尽有。
**运河畔的露天剧场**
入夜后的东坡公园别有一番风味。京杭大运河畔的清风阁戏台,每逢夏夜便挂起红灯笼。去年中秋夜,笔者在此偶遇水上戏班乘画舫而来,船头生旦净末轮番登场,岸边观众跟着船移步换景。船过文亨桥时,月光正巧穿过桥洞,在水面投下一轮皎洁,戏中人影与水中倒影交错,恍若穿越千年时光。
**巷陌深处的百姓舞台**
戏曲在常州最动人的模样,往往藏在市井深处。清潭新村的社区活动室每周三雷打不动传出胡琴声,朝阳菜场二楼的老茶馆每天下午准点开锣。这些自发形成的草台班子,台上台下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。张阿婆边纳鞋底边哼唱:我家孙子在抖音上学锡剧呢,说要给我拍段《玉蜻蜓》。
从雕梁画栋的古戏台到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剧场,从桨声灯影里的水上戏班到烟火气十足的社区舞台,常州的戏曲天地远比想象中广阔。这座城市对待传统的方式,既有小心翼翼的守护,更有落落大方的创新。或许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:戏台不在大小,有人听就是角儿;戏曲不在新旧,动人心便是好戏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