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城戏韵长:细数常州戏曲舞台上的璀璨群星
龙城戏韵长:细数常州戏曲舞台上的璀璨群星
江南古城常州,不仅以三吴重镇著称,更以锡剧发源地之名在戏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城市,滋养出代代相传的戏曲名家,他们在水袖翻飞间演绎着龙城故事,在丝竹管弦中传承着文化薪火。
一、锡剧开山立派者
常州东门外的青果巷里,至今流传着戏窝子的传说。1907年,锡剧鼻祖袁仁仪在此创办第一个滩簧戏班,将田头山歌搬上舞台。这位留着山羊胡的艺人,手执二胡走遍江南,在常州方言基础上创立了常锡文戏的基本唱腔。其嫡传弟子王嘉大更将锡剧推向鼎盛,独创的王派唱腔如春江流水,代表作《珍珠塔》中赠塔一折,至今仍是锡剧教学范本。
锡剧皇后姚澄的成长轨迹与常州密不可分。这位13岁在常州大戏院登台的少女,以《梁祝》中的祝英台惊艳四座。她创造的姚派唱腔讲究字正腔圆,在《双珠凤》中塑造的霍定金,将大家闺秀的端庄与痴情演绎得丝丝入扣。常州锡剧团档案室里,仍珍藏着1954年她亲笔修改的《孟丽君》剧本,泛黄纸页上的朱批注解,见证着艺术家的匠心。
二、中生代中流砥柱
常州锡剧院排练厅里,梅花奖得主陈鹰正在指导青年演员。这位师承锡剧大师王彬彬的国家一级演员,在《江南雨》中塑造的现代村官形象令人耳目一新。她将传统[紫竹调]融入现代叙事,开创了锡剧现实题材新境界。2019年携《烛光》进京演出,谢幕时七次返场的盛况,至今为戏迷津津乐道。
在溧阳社渚镇的乡村戏台上,孙薇的《玉蜻蜓》总能引发阵阵喝彩。这位扎根基层的草根名角,坚持每年下乡演出200余场。她改良的[大陆调]在田间地头格外嘹亮,自创的三步转腔技巧,让《双推磨》中的劳动场景更具感染力。戏迷们说:孙团长的戏就像溧阳白茶,越品越有味道。
三、青春力量正当时
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练功房里,95后新秀李梦婷正在苦练水袖功。这个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姑娘,将昆曲身段融入锡剧《红楼梦》,在黛玉葬花中创新使用六米长绸,宛若谪仙临凡。她的抖音账号锡剧小姐姐粉丝超50万,传统唱段《拔兰花》配上现代编曲,让年轻网友直呼上头。
在常州大剧院后台,武进锡剧团的小梅花们正在准备《白蛇传》。这群平均年龄22岁的演员,采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水漫金山场景。领衔主演张昊开发的锡剧AR教学软件,已进入30所中小学课堂。他们组建的锡乐工坊乐队,用电子合成器改编《双珠凤》经典唱段,在B站播放量突破百万。
从青果巷的悠扬滩簧到现代剧场的声光电,常州戏曲演员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平衡。这座城市不仅保存着全国最完整的锡剧手抄本档案,更孕育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。当老戏迷依然执着于剧场里的碰头彩,年轻观众已在短视频平台刷着戏曲彩蛋。在这片吴韵流淌的土地上,戏曲的薪火正以更鲜活的姿态代代相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