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锡滩簧里的活莺莺——记锡剧名旦沈惠兰

常锡滩簧里的活莺莺——记锡剧名旦沈惠兰

古城常州青果巷的薄雾里,总飘荡着丝竹管弦的袅袅余音。在这条走出过锡剧皇后姚澄的巷陌深处,有位把毕生心血都揉进滩簧声腔的女子——沈惠兰。她不似当红明星般耀眼,却在江南戏迷心中,是那支永远带着晨露的玉兰。

**一、运河边的戏痴**

1968年,沈惠兰出生在武进焦溪古镇。那个枕河而居的江南小镇,连檐角滴落的雨水都带着丝竹的韵律。七岁那年,父亲带她看了一场《珍珠塔》,方卿跌宕的命运在红氍毹上流转,小惠兰攥着糖葫芦的手心沁出了汗。散场时,她突然仰头说:我要学这个。

十二岁考入武进锡剧团学员班,每天四点起床吊嗓。寒冬腊月,她站在结冰的运河边练功,把《双推磨》的唱段混着白气呵出,水鸟扑棱棱惊起,倒成了天然的伴奏。老师总说:这丫头唱腔里带着水乡的湿气。

**二、百变声腔里的江南魂**

1989年的《春江月》让沈惠兰一鸣惊人。她扮相端庄却不失灵动,独创的云板腔将锡剧传统[簧调]与现代民歌巧妙融合。戏迷们发现,她唱《庵堂认母》时哀婉如檐下秋雨,演《玲珑女》时又俏皮似柳浪闻莺。最绝的是《红楼梦》选段,她一人分饰黛玉、宝钗两角,靠声腔变化就让观众分得清清楚楚。

2003年赴台演出《孟丽君》,谢幕时掌声持续二十分钟。有位老戏迷颤巍巍上台,用地道常州话说:你这'脱靴'的身段,让我想起四十年前姚澄先生的台风。这句话,让她在后台偷偷抹了眼泪。

**三、传灯人**

2010年起,沈惠兰多了个身份——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特聘教授。她把课堂搬到淹城遗址公园,让学生们在春秋阁前练身段,说老祖宗的戏要在老地方才入味。疫情期间,她戴着老花镜学直播,对着手机唱《双珠凤》,评论区里天南地北的戏迷刷着泪目。

如今五十六岁的沈惠兰,仍坚持每年下乡演满百场。去年重阳节在茅山老区,她唱完《赠塔》准备卸妆,发现后台摆着老乡们送的柿子,竹篮里还躺着几个温热的草鸡蛋。场务说,这是村里王阿婆摸黑走了三里山路送来的。

从青果巷到金坛村,沈惠兰用四十年光阴丈量着锡剧的土壤。她说自己不过是运河里的一滴水,却不知这滴水早已映出整片江南的天空。每当月挂中天,常州大剧院的戏台上,那抹水绿裙裾仍在翩跹,将八百载滩簧古调,唱成新时代的江南韵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