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韵悠长戏脉绵延——探访常州戏曲名家的百年传承
吴韵悠长戏脉绵延——探访常州戏曲名家的百年传承
常州,这座浸润着江南烟雨的千年古城,孕育出独特的戏曲文化基因。从青果巷的石板路到文亨桥的桨声灯影,戏曲的清音始终在街巷间流转。在这片丰沃的艺术土壤上,走出了一代代以声传情的戏曲名家,他们用精湛技艺编织出江南戏曲的瑰丽画卷。
一、锡剧舞台的常青松柏
在常州天宁寺的晨钟暮鼓中,锡剧的婉转唱腔早已融入城市血脉。沈佩华这位锡剧皇后,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诠释着江南女子的千般情愫。她在《珍珠塔》中塑造的陈翠娥,将少女的娇羞与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,独创的沈派唱腔如清泉漱玉,至今仍在戏迷中口耳相传。
王兰英的《双珠凤》堪称锡剧史上的丰碑。这位出身常州武进的前辈艺术家,在霍定金私吊一折中开创性地运用滚板唱法,将人物内心的激荡化作连绵不绝的声浪,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王派艺术。如今常州锡剧院里,仍能听到青年演员传承这一经典唱段时的清越之声。
倪同芳携《玉蜻蜓》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,让锡剧首次在全国观众面前惊艳亮相。这位来自常州金坛的国家一级演员,用醇厚的嗓音与细腻的表演,将庵堂认母的悲喜交织演绎得荡气回肠。退休后的她仍活跃在戏曲教育一线,在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着锡剧新苗。
二、跨界绽放的梨园奇葩
常州戏曲的星空从不拘于一隅。梅派传人李经文虽生于天津,却在常州京剧团度过艺术黄金期。她在《贵妃醉酒》中的水袖功堪称一绝,八米长的绸缎在她手中化作流动的云霞,将杨玉环的醉态演绎得既华美又凄婉。常州大剧院落成时,年过花甲的她再度登台,风采不减当年。
越剧名家竺小招与常州有着特殊的缘分。这位竺派创始人竺水招之女,每年清明都会到常州凤凰谷大剧院演出《柳毅传书》。她改良的竺派唱腔融入了常州小调的婉转,在湖滨惜别的经典唱段中,龙女三娘的眼波流转间尽是江南水乡的缠绵。
常州滑稽戏大师张克勤将方言艺术推向新高度。他创作的《土裁缝与洋小姐》在人民大会堂连演三十场,剧中那个操着常州腔的裁缝老杨,用幽默智慧化解文化冲突,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生活真谛。如今他的弟子们仍在常州滑稽剧团延续着这份笑的传承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戏苑新声
在常州锡剧院的排练厅里,孙薇正在指导青年演员排练《卿卿如晤》。这位梅花奖得主创新性地将昆曲水磨腔融入锡剧,在《红楼夜审》中塑造的江燕燕既有传统闺门旦的典雅,又带着现代女性的果敢。她创立的薇风戏社已成为常州票友的聚集地。
陈鹰接过常州昆曲传承的接力棒。他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的沉浸式昆曲剧场,将《牡丹亭》的游园惊梦搬进真实园林。观众跟着杜丽娘的莲步移景换境,600年水磨雅韵在粉墙黛瓦间获得新生。这种创新演绎让古老艺术收获了无数年轻粉丝。
常州文化艺术学校的戏曲科教室里,95后教师周蕾正在教授身段课。这位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武旦新秀,将武术招式融入传统程式,她编排的《穆桂英》选段既有刀马旦的英气,又带着街舞的律动。学生们说:周老师的课让我们看见戏曲的无限可能。
从沈佩华到周蕾,常州戏曲人用百年坚守谱写着艺术的传承之歌。当大运河的流水映出红氍毹上的光影,当青果巷的茶香混着戏台上的檀板,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便在咿呀声腔中生生不息。如今走进常州戏曲博物馆,那些泛黄的戏单、斑驳的戏服仍在诉说着:这里的戏,永远唱不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