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龙城梨园记忆常州这些戏曲用品老店,藏着几代人的戏韵情怀
【寻访龙城梨园记忆】常州这些戏曲用品老店,藏着几代人的戏韵情怀
老板,来两条水纱,要杭州产的。在延陵西路老巷深处,经营了三十年的梨园阁里,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。店主王师傅戴着老花镜,从雕花木柜里取出用宣纸包裹的水纱时,总会絮絮叨叨讲起常州滩簧名角王兰英当年在这里订做头面的故事。
对于常州戏迷来说,寻找称心的戏曲用品不仅是置办行头,更像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。这座浸润着锡剧基因的城市里,依然散落着几家承载梨园记忆的老店。
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霓裳阁是戏服爱好者的朝圣地。推开斑驳的木门,上百套手工刺绣的蟒袍霞帔在檀香中若隐若现。主理人周老师傅是常州戏服制作非遗传承人,他家的贴金盘银工艺能让旦角的云肩在舞台灯光下流转生辉。去年锡剧《珍珠塔》复排时,主角方卿那袭墨绿蟒袍就出自这里的老绣娘之手。
想要淘些特色小件,不妨去文化宫西侧的百戏坊。这家不起眼的门面里,藏着常州最全的戏曲周边:从武生用的十八般兵器模型,到印着经典唱段的檀香折扇,甚至还有用乱针绣工艺制作的戏曲人物书签。店主老李年轻时在红星剧院当检场,说起各派武打套路如数家珍。
对于票友来说,兰陵影剧院后门的声和社是必访之地。这家兼营乐器维修的老店,二楼常年飘着胡琴试音的旋律。店主陈师傅能根据每位票友的唱腔特点调试琴筒,他调校过的二胡据说能让《双推磨》的过门更显水乡韵味。最近店里新进了批苏州老红木梆板,让不少常州梆子戏迷慕名而来。
这些老店大多没有显眼的招牌,却用三十年的坚守编织着常州戏曲的经纬。当你在某个雨日推开吱呀作响的店门,或许会遇见正在挑选马鞭的老票友,他们摩挲着缎面绣花的动作里,都是这座城市流转百年的戏韵春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