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飘面香:当戏曲名角儿遇上擀面杖

戏台飘面香:当戏曲名角儿遇上擀面杖

临近年关的山西某戏班后台,老生演员李凤鸣对着镜子勾完最后一笔剑眉,忽然抄起案板上的擀面杖,在掌心转出个漂亮的枪花。台下隐约飘来茴香馅料的香气,他嘴角微翘,这出《花木兰替父从军》的出征饺子,可要唱出点新滋味了。

一、面案上的功夫

梆子戏老艺人都清楚,能在《姊妹易嫁》里把揉面动作做得行云流水的,才算过了手上关。晋剧名家王爱爱年轻时学《打金枝》,师傅硬是让她在面案前站了三个月——揉面时肩要沉、肘要悬,这和甩水袖的力道异曲同工。太原老票友至今记得,五十年代筱桂桃在《算粮登殿》中一段揉面唱腔,面团在指尖翻飞竟与鼓点严丝合缝。

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里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,经典唱段手和面团泪涟涟最考功力。名角裴艳玲为这段戏,特意向面点师傅学了七种和面手法,最终选定太极推手式,将薛平贵负心的怨与苦揉进每道面褶。戏迷说看她做戏,能闻见麦香混着泪水的咸。

二、馅里乾坤大

豫剧《朝阳沟》里银环学做农家饭,一段三鲜馅剁菜戏成为经典。陈素真大师为这几分钟戏码,走访十三家饺子铺,发现老把式剁馅时刀不离案、腕动指不动,恰似青衣的兰花拂云手。如今开封戏校学生仍要对着白菜练三个月刀工,刀刃击案的节奏得合上梆子点。

长安大戏院去年封箱戏《饺子宴》,须生演员张建国创新地将拌馅十八法融入唱腔。虾仁三鲜馅用珠落玉盘的小快板,羊肉大葱馅配黑虎掏心的武场锣鼓。最绝的是韭菜鸡蛋馅,竟用上了程派幽咽婉转的脑后音,说是怕韭菜味儿冲了戏韵。

三、戏味入馅曲艺传香

天津劝业场茶楼里,饺子戏已成新传统。青年演员在《包公赔情》中包三色面饺,黑色象征铁面,红色代指赤心,白色喻示清白。老观众说这比单纯甩髯口更有味,热气腾腾的饺子往台下一递,包大人的刚正都化在了人间烟火里。

非遗传承人李玉声另辟蹊径,把百年老汤配方写成戏词。八角是忠,桂皮为义,肉蔻化仁,十三香成了十三道韵脚。他在长安大戏院开戏曲饺子宴,食客听着《锁麟囊》咬开灌汤饺,竟真尝出春秋亭外风雨暴的百味杂陈。

幕起幕落间,戏台上的面粉与胭脂齐飞。当老生甩着水袖擀出莲花边,当花旦捏着兰花指包出元宝饺,戏曲这棵古树便又绽新芽。下次若在戏园子闻到韭菜香,别急着找厨房——那可能是某位名角儿,正把人间百味包进戏文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