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门小学戏曲社团有哪些?走进这群小戏骨的台前幕后

北门小学戏曲社团有哪些?走进这群小戏骨的台前幕后

清晨七点半,北门小学的戏曲练功房已经传出悠扬的胡琴声。五年级的朵朵踮着脚尖正在练习云步,蓝色练功服的后背洇出深色的汗渍。这个步子要像云朵一样轻盈,戏曲老师张红梅边说边示范,裙裾翻飞间,把十来个孩子看得目不转睛。

这座位于老城区的百年老校,自2012年起就开设了全市首个小学戏曲社团。推开古色古香的雕花木门,墙上错落挂着各色戏曲服饰,从昆曲的水袖到京剧的靠旗,每一件都是孩子们亲手养护的宝贝。

每周三下午的社团课堪称戏曲大观园。低年级学生围坐在地毯上,跟着录音机里的《梨花颂》打节拍;中年级学生在镜子前反复练习兰花指;高年级的台柱子们正排演新编校园剧《花木兰上学记》,把经典唱段改编成晨读迟到值日风波等校园生活场景。

去年市艺术节我们拿了戏曲类金奖。社团指导老师李建国颇为自豪。这位退休返聘的京剧老生,总爱用戏词跟孩子们逗趣。他手机里存着孩子们参加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视频:小生甩发时的力道,花旦转手绢的灵巧,连省剧团的老师都竖起大拇指。

课间操时间,总能看到戏曲社的孩子在梧桐树下加练。六年级的浩宇能把《空城计》里诸葛亮的唱段倒背如流,他说最享受勾脸时的仪式感,当油彩一笔笔描在脸上,就像穿越成了戏里的人。三年级的笑笑刚学会《卖水》选段,现在连收作业本都要踩着圆场步。

今年社团最大的惊喜,是五年级学生自编自导的《新编孔融让梨》。孩子们把传统故事搬进现代校园,用豫剧唱腔演绎分享与谦让。家长开放日演出时,小演员们头戴改良版戏曲头饰,腰间系着LED灯带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赢得满堂喝彩。

从最初8个孩子凑成的兴趣小组,到如今80多人的五星级社团,戏曲在这里不仅是技艺传承,更成为孩子们认识传统文化的窗口。正如朵朵在日记里写的:每次穿上戏服,就觉得肩上担着沉甸甸的文化,要把它唱给更多人听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