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丝竹声咽戏中人如何唱尽心头千千结
当丝竹声咽戏中人如何唱尽心头千千结
水袖扬起又落下,铜锣声里暗藏惊雷。戏台上的人儿眉眼含情,唱词里却似裹着万钧重量。中国戏曲自古便有唱念做打的程式,但总有些瞬间,那些严丝合缝的程式突然裂开缝隙,任由心底最隐秘的情愫如春泉般涌出。
**一、粉墨难遮真性情**
昆曲《牡丹亭》里的杜丽娘游园惊梦,指尖抚过雕栏时幽幽唱道: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四百年前的汤显祖将少女情窦初开的悸动,化作水磨腔里九曲回肠的咏叹。闺阁千金的身份、礼教的桎梏,都在这一声叹息里碎成齑粉。明代文人潘之恒在《鸾啸小品》中记载,当时闺中女子观此戏多有泣下者,可见这戏词早已穿透了戏台的界限。
**二、皮黄声里见肝胆**
京剧《文昭关》中伍子胥过韶关时,老生演员一声爹娘啊的哭头,要唱得喉头打颤、声带哽咽。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,实则藏着脑后音云遮月等十余种发声技巧。程砚秋演《春闺梦》,在可怜负弩充前阵的拖腔里,将战乱年代女子的柔肠百转,化作游丝般时断时续的声线。老戏迷说,听这段要闭着眼,方能品出那唱腔里细若毫发的震颤。
**三、草台班子的灵魂震颤**
在浙东的庙戏台上,越剧《梁祝》演到楼台会,草台班子的女小生没有华美行头,单凭一句贤妹妹我想你,三餐茶饭无滋味就让台下老妪拭泪。黄梅戏《女驸马》中为救李郎离家园的七字平词,字字如钉敲进人心。这些植根乡野的声腔,往往比宫廷大戏更擅直抒胸臆。清人焦循在《花部农谭》里说:其词质直,虽妇孺亦能解,道破了民间戏曲动人心魄的奥秘。
戏台上的悲欢离合,说到底都是世道人心的倒影。当丝弦戛然而止,那些穿透时空的唱腔仍在回响,恰似暗夜里不灭的星火,照见每个观戏者心底的沟壑与光芒。戏曲最动人的力量,或许正在于它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方式,替世人说出那些哽在喉头、压在心底的万语千言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