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飞絮:那些把春雪唱进戏里的角儿们
梨园飞絮:那些把春雪唱进戏里的角儿们
江南的春雪总带着三分缠绵,落在水磨腔里便成了游园惊梦的婉转,飘进黄梅调中化作打猪草的俏皮。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中,不少名角儿将春雪意象化入唱念做打,让乍暖还寒的时节在戏台上开出别样的花。
一、昆曲里的雪落无声
梅兰芳在《游园惊梦》里轻移莲步,水袖翻飞间仿佛能看见细雪沾衣。这位京剧大师虽以青衣见长,却将昆曲的雅致融入骨髓。他设计的扑蝶身段,左手执扇右手指雪,分明是春寒料峭里的灵动。苏州昆剧院的王芳在《玉簪记》中演绎陈妙常踏雪寻梅,踩着跷鞋在虚拟的雪地上走出细碎的圆场步,每一步都踩着韵白的节拍。
当代昆曲名旦沈昳丽在《墙头马上》的雪夜私奔戏里,独创倒步滑冰的程式动作。罗裙曳地三寸,碎步急退时突然一个踉跄,既合人物心境又暗合雪地湿滑,这般巧思引得台下老戏迷连连拊掌。
二、黄梅戏中的雪映山茶
严凤英在《打猪草》里唱雪花那个飘飘,把大别山的春雪唱出了泥土香。她独创的凤英腔带着山野气息,尾音上挑似雪粒扑簌簌落在竹笠。安庆老辈艺人说,严老板每唱这段必要在鞋底绑麻绳,为的是走出雪地里的拖沓步态。
韩再芬在《徽州女人》的雪中等夫段落,将传统平词唱出西洋咏叹调的层次感。她手持油纸伞在空台转圈,伞面微倾抖落看不见的积雪,七个转身暗合徽州女人七年等待,这般写意手法让春雪成了时间的具象。
三、越剧舞台的雪染梅香
王文娟在《红楼梦》芦雪庵联诗一折,借黛玉之口吟出沁梅香可嚼时,指间折梅动作突然凝滞,眼神随飘雪望向虚空。这个临场发挥的细节,后来成为越剧黛玉的经典范式。上海越剧院的单仰萍创新雪中水袖功,八尺长的白绸既作披风又当飞雪,在《白蛇传》断桥相会时舞出漫天风雪。
新生代演员李旭丹在《风雪渔樵记》中设计雪中三卧鱼,将昆曲身段与越剧唱腔嫁接。当唱到雪压寒枝低时连续三个卧鱼动作,每次起身都比前次低三分,暗喻人生际遇的起伏,这般创新引来戏迷两极评价,却让传统程式焕发新意。
从梅兰芳的水袖藏雪到李旭丹的卧鱼咏梅,戏曲艺术家们用四功五法描摹着春雪的千般姿态。这些落在戏台上的雪花,既承载着传统程式的精妙,又飘散着创新求变的勇气。当锣鼓声歇,那些融化在唱腔里的春雪,早已渗入中华戏曲的血脉,滋养着一代代舞台上的追梦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