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辈人爱看的唱大戏,藏着多少人间热闹
老辈人爱看的唱大戏,藏着多少人间热闹
山西平遥古城墙下,油纸灯笼在暮色中次第亮起。青石板路上突然响起一串清脆的锣鼓声,几位头戴毡帽的老汉扛着戏箱匆匆走过,空气里飘来淡淡的脂粉香。街坊们闻声而动,端着茶缸摇着蒲扇往城隍庙涌去——这是村里三年一度的唱大戏要开场了。
一、草台班子的江湖行当
旧时戏班走江湖,行头就是全部家当。装行头的樟木箱要用桐油浸透,既防虫蛀又不怕雨水。旦角的头面最是金贵,点翠头饰要用翠鸟羽毛,一副头面能换三亩水田。武生的刀枪把子讲究七分木三分铁,既要舞得漂亮又要打得响亮。班主箱底总压着本发黄的《梨园秘谱》,记着各地方言的唱腔转调。
山东章丘的吕家班传了七代,班主吕长顺记得祖父说过:咱们这行当,寒冬腊月睡草垛,三伏天里穿蟒袍。光绪年间他们曾在黄河决口时踩着门板唱戏,台下灾民听得入神,竟忘了腹中饥馁。戏班每到一地要先拜码头,给地头蛇唱堂会,在关帝庙前亮绝活,全凭真本事挣饭吃。
二、十里八乡的狂欢盛宴
河北保定农村,秋收后的打谷场就是天然戏台。四辆牛车拼成后台,高粱秆扎成隔断。开戏前要破台,宰只公鸡把血洒在台角,班主领着众人拜老郎神。头通鼓响,卖糖瓜的、捏面人的、炸麻叶的挑子早把场子围了三圈。孩子们骑在父亲肩头,眼巴巴等着武生翻跟头。
最热闹当属《大闹天宫》,美猴王从三张八仙桌上鹞子翻身,引得满场喝彩。演到二郎神放哮天犬时,班里的黑狗真窜上台去,台下老大娘急得直跺脚:当心咬坏孙大圣!夜戏散场,月光照着田埂上的人流,哼着戏文往家走,惊起芦苇荡里一片蛙鸣。
三、戏文里的世道人心
梆子戏《打金枝》里有段词:金枝玉叶不耕织,怎知百姓腹中饥。光绪年间这出戏在山西祁县惹出风波,县太爷觉得台词犯上,要抓戏子问罪。当地乡绅连夜改词:皇恩浩荡润四方,五谷丰登谢天恩,这才平息事端。可老百姓私下传唱的还是原词,把对苛捐杂税的不满都揉进了戏文里。
鲁西南的渔鼓戏《张郎休妻》,原本是劝人向善的伦理戏。抗日时期艺人王金山改编唱词:东洋鬼子似虎狼,逼得百姓离家乡,用传统曲调唱新词,在运河两岸演了上百场。老戏迷说听着调子熟,内容却新鲜,比口号宣传更入心。
如今城里的剧院放着杜比音响,可老人们还是惦记着野台子戏的那股烟火气。去年重阳节,平遥请回吕家班在古城墙下唱《龙凤呈祥》。当九十岁的吕长顺颤巍巍地勾上关公脸谱,台下坐着轮椅的老票友突然中气十足地喊了句好,那一刻,仿佛时光倒流了七十年。戏台上的油彩会褪色,但那份锣鼓喧天的热闹,永远鲜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