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里八乡搭戏台,咿咿呀呀唱的是啥戏?——揭秘中国乡村的唱大戏
十里八乡搭戏台,咿咿呀呀唱的是啥戏?——揭秘中国乡村的唱大戏
锵锵锵的锣鼓声划破寂静的夜空,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提着板凳往晒谷场赶。老戏台前,卖糖葫芦的、吹糖人的小贩早就占好了位置,孩子们攥着压岁钱在人堆里钻来钻去。这种热闹场面,在华北农村有个专门的称呼——唱大戏。但这锣鼓喧天的戏台子上,究竟唱的是哪门子戏?
一、戏台上的乡土密码
华北平原的唱大戏特指河北梆子。这个诞生于清道光年间的剧种,用枣木梆子敲出独特的韵律,在京津保三角地带传唱了两百多年。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,赵县范庄的戏班子就搭起三丈高的台子,用震天响的梆子声唤醒沉睡的土地。
戏班子有句行话:正月里唱年戏,二月里唱春戏,三月里唱会戏。在邯郸永年,春耕前的庙会总要连唱三天大戏。台上的穆桂英挂帅威风凛凛,台下的老农听得直拍大腿:这出《辕门斩子》比天气预报还准,听完就该下地了!
二、梆子声里的烟火人间
河北梆子的行头讲究宁穿破不穿错。旦角头上的点翠头面要缀满三百六十颗珠子,武生的靠旗必须用真丝绣金线。但最绝的是他们的活道具——演《钟馗嫁妹》时,小鬼们会突然跳下戏台,举着灯笼往观众席里钻,吓得大姑娘小媳妇直往人堆里躲。
老艺人有套看天唱戏的规矩:晴天唱《大登殿》,雨天唱《白蛇传》,雪天必唱《窦娥冤》。保定清苑的老戏迷说:听梆子要带蒲团,唱到《南北合》这种苦情戏,保准你眼泪把蒲团都浸透。
三、锣鼓声中的文化传承
在衡水深州,有个传承六代的梆子世家。八十岁的老班主王金斗还能唱全本《蝴蝶杯》,他总念叨:咱这梆子腔里有黄河的泥沙味,不把调门往高了扯,压不住黄河的浪。现在他的孙子在抖音直播唱戏,用美颜滤镜扮小生,气得老爷子直跺脚。
正定隆兴寺的古戏台至今还在用。去年庙会,石家庄的00后戏迷自发组织快闪,在古戏台上演新编梆子戏《雄安恋》。当电子乐混搭着枣木梆子的节奏响起,台下白发苍苍的老戏迷和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一起打起了拍子。
夜幕下的戏台依然灯火通明,台上的水袖翻飞映着手机屏幕的荧光。河北梆子这株老树,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抽出了新芽。当咿呀的唱腔穿过短视频平台的音浪,我们突然明白:所谓传统,不过是祖祖辈辈都在做的创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