砀山戏韵:黄河故道里的千年乡音
砀山戏韵:黄河故道里的千年乡音
砀山县城老戏台的雕花木窗上,至今还留着光绪年间的戏班题记。这座被黄河故道滋养的梨都,不仅以酥梨闻名,更孕育出独特的戏曲生态。当夜幕降临,县城茶馆里梆子声起,乡间草台唢呐悠扬,四百年前的乡音仍在黄河故道的晚风里流转。
一、四平调的泥土芬芳
四平调在砀山落地生根的故事,要从清同治年间说起。豫东逃荒艺人在马蹄声里带来的砀山花鼓,经过三代艺人的打磨,逐渐形成了四句一平的独特唱腔。老艺人王世君在1950年寒冬改编的《陈三两爬堂》,让这个土生土长的剧种首次登上了省城舞台。
在城西王屯村的百年古槐下,仍能听到最地道的四平调唱腔。78岁的传承人李凤山说:咱这调门讲究'平如秋水,起似惊涛',就像黄河故道的脾气。演员踩着花鼓步,手持彩绢,在梆子、柳琴的伴奏中,把《裴秀英告状》的悲欢离合唱得荡气回肠。
二、梆子声里的南北交融
砀山梆子戏班至今保持着一担挑的传统:两根扁担挑起全部行头,走村串巷。这个发源于山陕梆子的剧种,在黄河改道的沧桑巨变中,吸收了河南豫剧的激越、山东梆子的婉转,形成了南腔北调大融合的独特韵味。
在玄庙镇的百年古会上,梆子戏《穆桂英挂帅》总能引来十里八乡的观众。65岁的主弦琴师张保民说:我们的定弦比豫剧高两度,武场锣鼓点又带着山东快书的节奏。这种南北交融的声腔,恰似砀山地处四省交界的文化特质。
三、民间戏班的活态传承
砀山现有17个民间戏班,像珍珠般散落在梨园深处。葛集镇的梨花剧团最特别——演员全是梨农,农忙时剪枝授粉,农闲时粉墨登场。他们自编的现代戏《酥梨谣》,用传统曲牌唱新时代故事,在抖音上收获了百万点击。
在唐寨镇的非遗工坊里,老艺人们正用3D扫描技术记录脸谱纹样。文化馆的戏曲进校园工程,让00后的孩子们学起了水袖功。砀山二中戏曲社团排演的青春版《花木兰》,去年捧回了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。
当晨曦染红黄河故道,老城墙下的戏迷们仍在争论昨夜《打金枝》的唱腔。这里的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活在田间地头、街头巷尾的烟火记忆。从四平调的悠扬到梆子戏的铿锵,从草台班子的执着到数字技术的革新,砀山戏曲正如三月梨花,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着新的生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