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舞台上的满堂彩: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瞬间
【戏曲舞台上的满堂彩: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瞬间】
老戏迷们常说,看戏要的就是那个劲儿。当台上演员一个高腔甩到云里,台下准保炸开一片好!,这声喝彩可不是随便就能得来的。行内人把这叫做要下好来,说的是演员在关键处使出的绝活,能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叫好。这种技艺,可比现在直播间的双击666讲究多了。
北京广和楼的老票友赵老爷子记得清楚:那年孟小冬唱《搜孤救孤》,'白虎堂'那场戏,'站立在屏风后暗自思忖'这句,那个'忖'字转了三转,跟画眉鸟打旋儿似的,满场的手巾把子都飞起来了。这种能把观众情绪点燃的唱段,梨园行有个专门称呼——彩腔。
彩腔可不止是飙高音那么简单。昆曲《牡丹亭》里游园惊梦的【皂罗袍】,杜丽娘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,那个遍字要唱得似断非断,就像蝴蝶翅膀轻颤,这种婉转叫做水磨腔。梅兰芳先生晚年演《贵妃醉酒》,海岛冰轮初转腾的腾字,用的是云遮月的唱法,嗓子明明带着沙,却像月光透过云层,别有一番韵味。
武戏里的彩头更见功夫。武生翻倒扎虎,讲究落地无声;刀马旦的打出手,要踢得枪花不乱。当年盖叫天在杭州演《十字坡》,摸黑开打时踢飞了厚底靴,临场改成赤脚搏斗,反倒成了经典。这种即兴发挥的绝活,行话叫救场如救火。
最妙的要数无声彩。程砚秋在《锁麟囊》里春秋亭一折,水袖轻轻一抖,眼泪还没落下,观众席已经响起抽泣声。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夫,才是戏曲最勾人的地方。天津劝业场的老茶房说:好角儿演戏,能让人把茶碗攥出水来。
如今剧场里依然保留着这份默契。当琴师把胡琴调门突然拔高半度,懂行的观众就知道要憋着劲儿等那个炸堂好。这声喝彩,既是给角儿的褒奖,也是观演之间传承百年的密码。下次听戏时您仔细品,那满堂的喝彩声里,藏着一部活的戏曲辞典呢。
(配图建议:京剧《定军山》黄忠耍刀瞬间剧照/昆曲演员水袖特写/老戏园观众喝彩历史照片)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