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时节曲声暖:戏曲里的数九寒天

冬至时节曲声暖:戏曲里的数九寒天

冬至大如年。当北风裹挟着细雪掠过飞檐翘角,戏台上的锣鼓声愈发清亮。这个白昼最短的寒日,在戏曲艺术的回廊里,竟藏着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。

一、古戏台上的冬至宴

元代南戏《拜月亭》第三十出对景含愁,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冬至夜重逢。剧作家高明巧妙地将冬至特有的民俗融入剧情:台前供着冬至团子,旦角捧着热气腾腾的馄饨汤,生旦对唱时呼出的白气与戏台两侧的炭盆青烟交织。这种戏中节的表现手法,让观众仿佛能嗅到姜醋的辛香。

昆曲《白兔记》中的磨房产子一折,李三娘在冬至夜诞下咬脐郎。演员用颤抖的水袖表现寒风刺骨,又以突然拔高的咿呀声模拟婴儿啼哭。当刘知远策马踏雪寻妻时,鼓师用闷鼓模拟雪地马蹄声,月琴弹出冰棱碎裂的清脆,构成了立体的寒夜音画。

二、地方戏里的数九歌

河南越调《数九寒天》开场便是苍凉的坠胡声,老生踩着碎步登场,用丹田气唱出头九二九不出手。这出源自豫东民间的剧目,将农谚编成九段唱词,每段对应一个九,老艺人王广超独创的寒颤腔,在尾音处加入细密的抖音,活脱脱唱出北风钻衣领的刺骨感。

晋北秧歌戏《冬至祭祖》保留着原始傩戏元素。丑角戴着柳木雕的傩面,手持桃木剑绕场九周,象征驱散九重寒气。旦角们手持铜铃踏着十字步,唱腔里夹杂着当地方言里的节气古语,如冬节夜,舂米声等即将消失的民俗词汇。

三、节气戏的文化密码

戏台两侧常见的出将入相门帘,在冬至戏中会临时换成阳生阴极字样。这种细节暗合《周易》冬至一阳生的哲学,演员掀帘出场的动作被赋予阴阳转换的象征意义。老戏迷常说:看冬至戏要带棉袍,既指戏院寒气重,更隐喻戏曲能暖人心。

京剧《御碑亭》里王有道雪夜赶考的情节,原本与冬至无关。但程派传人李世济改编时,特意将故事时间改为冬至,让孟月华独守空房时的二黄慢板多了份孤寂清冷。这种艺术化的时间嫁接,反而深化了阴极阳生的主题。

当戏台上的更鼓敲过三更,冬至戏总会以团圆收场。这些穿越时空的曲调,不仅记录着先人对自然的敬畏,更承载着阳回阴尽的生命期盼。下次冬至听戏时,不妨细品那唱腔里暗藏的春讯,或许能听懂古人数着九九盼春归的那份诗意与坚韧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