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后生:江南戏台上的活化石,一开嗓便是百年沧桑
董后生:江南戏台上的活化石,一开嗓便是百年沧桑
在江南水乡的戏台上,当那位身着靛蓝长衫的老生缓步登场,台下总会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。董后生的嗓音像浸润了太湖水的老船木,带着岁月沉淀的裂纹,开口一句想当年金戈铁马,便让整个戏馆弥漫着历史的烟尘。这位年逾古稀的戏曲名家,用生命守护着那些即将消逝的老调门,每个身段都是活的戏曲博物馆。
一、码头戏班里的活戏本
董后生12岁拜入永盛班,师傅见他记性好,专教他背总纲。旧时戏班没有固定剧本,全凭戏师傅口传心授。董后生跟着师傅在运河码头的茶馆戏台间辗转,夜里睡在后台的衣箱上,耳朵却支棱着听前辈们说戏。他记得《渔樵会》里樵夫有七种不同的哭腔,《白罗衫》中徐继祖审案时要换三种官步。这些细节如同散落的珍珠,被他用记忆的丝线串成了江南滩簧最完整的表演谱系。
在无锡甘露镇的万年台上,董后生第一次挑梁主演《珍珠塔》。当方卿唱到羞姑那段,他即兴加了段九转十八腔,把势利姑母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。台下老戏迷拍腿叫好:这才是正宗的老滩簧!这场演出让他获得了小戏篓子的美誉,班主特意赏了碗加肉的阳春面。
二、濒危剧种的守夜人
上世纪八十年代,传统戏曲遭遇寒冬。看着同门师兄弟改行的改行,卖戏装的卖戏装,董后生咬牙承包了区文化馆的小剧场。每周三下午,他准时打开吱呀作响的铁门,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排练《双珠凤》。有次只来了三个观众——两个避雨的菜农和一个打瞌睡的老头,他照样认认真真唱完全本,谢幕时汗水把水衣都浸透了。
2015年非遗普查时,专家发现董后生能完整演绎37出锡剧传统剧目,其中《何文秀》《玉蜻蜓》等8个剧目已被认为失传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他腹中存着上百种传统曲牌,连民国时期的广告戏《三星牙膏》都能原样重现。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王馗感慨:这不是个人记忆,是流动的戏曲基因库。
三、古调新弹的摆渡人
在短视频平台上,董后生的《庵堂相会》选段意外走红。年轻人说他沧桑的声线像文物在唱歌,百万点击量让老艺术家既困惑又欣喜。他开始尝试在传统戏中加入现代元素:用评弹的琵琶给锡剧伴奏,把地铁报站声编进新戏《都市谣》。有次在高校演出后,几个00后追到后台要学十三记半锣鼓经,他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开了花。
今年春,董后生带着徒弟重排民国连台本戏《狸猫换太子》。当多媒体投影在纱幕上显出开封府衙门的幻影,老先生的髯口在激光中微微颤动。谢幕时他说:戏要活在当下,就像老树发新芽。台下年轻观众举着的荧光棒,与白发戏迷的旱烟袋火星,在黑暗中交相辉映。
如今走进董后生的书房,墙上挂着褪色的戏单,玻璃柜里陈列着各个时期的戏折子。老人正在用毛笔抄录《双推磨》的工尺谱,砚台边放着智能手机——里面存着他刚录制的抖音戏迷问答。窗外的乌篷船划过河道,咿呀的橹声应和着屋里轻哼的老调,恍如时光在此停驻,又悄然流转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