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香里的戏韵悠长:那些年,我们追过的端午老戏

粽香里的戏韵悠长:那些年,我们追过的端午老戏

五月五,是端阳;门插艾,香满堂。每到粽叶飘香时节,老戏迷们总会想起戏台上那些与端午密不可分的经典唱段。这些戏曲不仅是节日的点缀,更是流淌着千年文化血脉的活化石,在锣鼓丝竹声中,把端午的传说与风情娓娓道来。

一、白蛇传里现真身雄黄酒香醉千年

江南水乡的端午烟雨中,《白蛇传》的经典唱段总会在戏台上响起。白娘子素手斟满雄黄酒的那一刻,三弦声陡然转急,青衣的水袖翻飞似惊涛骇浪。昆曲《端阳惊变》一折里,许仙那句娘子此酒甚香的念白,让多少观众跟着揪心。浙江婺剧团的当家花旦周晓霞说:每年端午演白蛇现形这场戏,后台都要备着真正的雄黄酒,演员饮下的刹那,连眼神都会变得不一样。

在苏州评弹的演绎中,这段故事更添婉转。艺人指间琵琶轮转,唱到忽觉天旋地也转,原形毕露在夫前时,满堂听众无不屏息。老苏州人至今保留着端午夜听评弹《白蛇传》的习俗,他们说,只有伴着胥江的龙舟鼓点,才能品出戏词里的百转千回。

二、汨罗江畔楚辞韵湘音楚调祭忠魂

湖南花鼓戏《屈原投江》里,老生悲怆的唱腔总在端午前夕响彻洞庭湖畔。演员们头戴切云冠,身着宽袍大袖,当唱到世人皆醉我独醒时,戏台下的老者们常跟着抹泪。岳阳戏迷张建国回忆:上世纪八十年代,汨罗江边的露天戏台演这出戏,观众把粽子往台上扔,说要让屈大夫尝尝新米。

湖北汉剧的端午专场必唱《天问》选段。老艺人陈伯华独创的悲腔,将屈子问天的苍凉演绎得淋漓尽致。武汉大学楚剧社的学子们,至今保持着端午前夜通宵排演《橘颂》的传统,他们说,月光下的吟唱,最能触摸到楚辞的魂魄。

三、五毒戏里藏玄机驱邪纳吉有文章

闽南高甲戏的《钟馗嫁妹》,每逢端午必演。钟馗红脸虬髯的形象,配合喷火特技,总能引得满堂喝彩。泉州老戏迷陈阿婆说:早年间戏班子演这出戏,要往台下撒朱砂符,说是能镇五毒。戏中踏罡步斗斩妖魔的武打场面,暗合端午除恶的古老寓意。

陕西秦腔的《五毒传》堪称戏曲界的生物图鉴。花脸演员勾着蝎子、蜈蚣的脸谱,在台上翻腾扑跌,老辈人说这是以毒攻毒的禳解之术。2019年端午,华阴老腔艺人将传统唱段改编成摇滚版,粗犷的唱腔混着电吉他,竟在年轻人中意外走红。

这些流淌着端午血脉的老戏,像一条文化的龙舟,载着古老的记忆在时光长河中破浪前行。当粽香再次飘起时,不妨走进戏院,听一听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愈发温润的唱腔。你会发现,端午不仅停留在舌尖的糯香里,更镌刻在一代代艺人传承的宫商角徵羽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