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舞台上的云端之音——那些令人叫绝的高音唱段
**戏曲舞台上的云端之音——那些令人叫绝的高音唱段**
戏曲艺术讲究唱念做打,其中高亢激昂的唱腔最能点燃观众热情。各地方剧种都有独特的云端之音,这些穿云裂帛的高音唱段,既是演员功力的试金石,也是戏迷追捧的经典段落。
---
一、京剧:脑后音托起千钧之力
作为国粹的京剧,老生行当的脑后音堪称高音绝技。程长庚创编的《文昭关》中,伍子胥悲愤交加的一轮明月唱段,连续三个高八度的我好比,演员需用丹田之气将声音从后脑顶出,如利剑破空。程砚秋在《锁麟囊》春秋亭一折设计的二黄快三眼,最后拖腔直冲云霄,将富家女的骄矜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坤旦张火丁2019年复排《霸王别姬》时,在看大王唱段中创新运用真假声转换,高音处如寒梅吐蕊,被戏迷称为冰裂之声。
---
二、地方戏里的声震屋瓦
1.**豫剧《花木兰》**
常香玉独创的炸嗓技法,在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中,有许多女英雄的雄字突然拔高八度,声似银瓶炸裂。这种高音爆发技法,完美诠释了巾帼豪情。
2.**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**
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,终得凤冠霞帔时,那句金牌调来银牌宣的高腔,演员需用硬上弓唱法,声带瞬间紧绷如满月之弓,高亢中带着凄厉,听得人寒毛直竖。
3.**秦腔《三滴血》**
虎口缘中周天佑的吼唱,借鉴了黄土高原的放羊调。演员仰面朝天,用胸腔共鸣发出金属般的高音,老艺人有云:唱完这段,房梁上的灰能震下半斤。
---
三、南戏雅韵中的高腔美学
昆曲《牡丹亭·游园惊梦》里皂罗袍唱段,看似婉约的水磨腔,在雨丝风片四字上暗藏高腔。演员需用橄榄腔技法,将气息凝成细丝,音高渐次攀升却不显突兀,如同工笔画的晕染技法。
越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楼台会中,范瑞娟创造的弦下腔,在十相思的思字上突然翻高,似杜鹃啼血,这种欲扬先抑的处理,让悲剧力量更具穿透力。
---
四、高音背后的科学密码
戏曲高音绝非单纯飙高,老艺人总结出三腔共鸣要诀:口腔如钟,鼻腔如箫,头腔如铃。黄梅戏《女驸马》谁料皇榜中状元的华彩乐句,严凤英演唱时巧妙调动蝶窦共鸣,使高音清亮不失圆润,宛如山泉击石。
现代声学研究显示,京剧老旦李多奎的《钓金龟》高腔,声压可达110分贝,相当于电锯工作的音量,但通过共鸣腔调节,呈现出金石之声而非刺耳噪音。
---
这些惊心动魄的高音唱段,是戏曲演员数十年功力的结晶。它们既是情感宣泄的火山口,也是传统声乐智慧的活化石。当那穿云裂石的高腔在剧场回响时,观众在战栗中感受到的,是中华民族血脉中那份永不低头的精气神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