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乡音里的父母恩:河南戏里唱不尽的骨肉情》

《乡音里的父母恩:河南戏里唱不尽的骨肉情》

豫东平原的暮色里,总有三弦声穿透炊烟。村口老槐树下,几个戏班后生正排演《卖苗郎》,扮作周云太的老生一甩水袖,那句儿跪娘前泪两行刚出口,看排戏的赵大娘已撩起围裙抹眼角。这样的场景,在河南的村镇上演了六百余年。

**一、梆子声中的父母泪**

河南戏曲博物馆的展柜里,静卧着一本泛黄的《琵琶记》手抄本。这部由元代河南人高明创作的南戏,在豫剧舞台上脱胎换骨。当《扫松下书》的唱腔响起,老爹爹你待儿恩深似海的哭腔总能让台下观众想起自家檐下的双亲。豫剧大师常香玉曾说:唱孝亲戏,得把心尖尖上的肉剜出来。

在《清风亭》里,张元秀夫妇拾婴养子的段落堪称经典。老生演员要连用十三种步法表现老态,青衣的水袖要舞出十七种悲情。某次下乡演出,演到弃子认亲时,台下忽然站起个白发老汉,颤巍巍对着台上喊:儿啊,爹在这!原来他年轻时因饥荒送走的儿子,此刻正在省城读书。

**二、戏台下的众生相**

1982年豫剧《桃花庵》复排时,导演特意在窦氏哭庵的唱段里加入河南坠子的哭腔。这种源自母亲哄孩入睡的哼唱,让老戏迷王大爷在剧场里嚎啕大哭——他想起三年自然灾害时,母亲把最后半碗糊糊留给他,自己嚼榆树皮充饥。

开封朱仙镇的年戏最是热闹。去年正月,在外打工十年的李建军带着父母看《三娘教子》。当听到娘为儿织布到五更时,他瞥见母亲龟裂的手指,突然跪倒在泥土地上磕了三个响头。后来村里人说,那个春节,镇上的快递点收到了三十多台按摩椅。

**三、新声里的旧时恩**

90后豫剧演员小薇在抖音直播《花打朝》时,总会特意演唱程七奶奶训子选段。她用电子乐混搭传统梆子,评论区里年轻人刷屏:这不就是我妈唠叨我的样子么?去年母亲节,她发起的给爸妈唱段戏挑战,累计播放量突破2亿次。

郑州戏曲小剧场里,新编豫剧《视频里的爹娘》正在上演。舞台上,打工青年手机视频中的父母,与记忆里《对花枪》中姜桂芝教子的身影重叠。当LED屏亮起真实留守老人的笑脸时,台下00后观众纷纷打开视频通话:妈,下周我回家吃饭。

戏台上的灯火渐暗,村口老槐树却添了新枝。那些唱了六百年的忠孝故事,化作短视频里的乡音片段,变成视频通话时的即兴清唱。当95后姑娘用豫剧腔调在婚礼上唱起谢爹娘,当海外游子隔着时差看老家庙会的直播,河南戏曲里流淌的骨肉亲情,正以最古老又最新鲜的方式,续写着中国人血脉里的孝亲密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