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戏台唱什么?这些老戏码藏着燕赵魂

邯郸戏台唱什么?这些老戏码藏着燕赵魂

邯郸城里最热闹的戏楼当属回车巷戏台。每逢开锣,老票友们总要念叨:要看邯郸味,先听将相和。这座千年古城浸润着战国遗风,连戏台上都飘着青铜剑的凛冽。邯郸戏曲不似江南昆曲那般婉转,却自有一番慷慨之气。

一、梆子腔里的赵国风骨

河北梆子在邯郸生根已有二百余年,当地艺人独创的邯郸调最见功力。《二进宫》里杨波保国一段高腔,唱得城砖都要震三震。老艺人口传,光绪年间武安梆子班进京献艺,慈禧听得拍案叫绝,当场赏下黄马褂。

但要说真功夫,还得看《黄粱梦》。这出戏源自唐代《枕中记》,邯郸人把它改得活灵活现。穷书生卢生在吕洞宾的瓷枕上做春秋大梦,醒后锅中黄粱未熟。戏里点化一折,老生甩着水袖唱出功名利禄皆泡影,让多少看客醍醐灌顶。

二、落子声中市井百态

平调落子这土生土长的剧种,最懂邯郸百姓的喜怒哀乐。《借髢髢》这出生活小戏,讲新媳妇借头饰回门的故事。旦角踩着碎步唱借来金簪插云鬓,借来银钿衬红妆,活脱脱一幅冀南婚俗图。老辈人说,早年乡下草台班子唱这出戏,大姑娘小媳妇能把戏台围个里三层外三层。

武安落子的《端花》更有意思。小丫鬟端着花盆满台转,手眼身法步处处讲究。这出戏原是艺人为炫技编的折子戏,没想到成了检验旦角功底的试金石。去年非遗展演,90后新秀王凤霞连转十八个身段不重样,赢得满堂喝彩。

三、豫剧北上的别样风情

邯郸人听豫剧,偏要听出点河北味。常演剧目《穆桂英挂帅》,在这里改了词: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,咱河北女儿要出征。旦角念白带着磁县口音,倒把豫剧唱出了燕赵风骨。

最绝的是新编历史剧《邯郸道》。这出戏把邯郸学步黄粱美梦几个典故串成人生寓言,用豫剧唱腔演绎道家哲理。去年在京津冀戏曲汇演中拔得头筹,连河南老戏迷都赞:这出戏,中!

如今的邯郸剧场,年轻观众渐多。有意思的是,他们既爱捧着手机拍短视频,也会跟着将相和的板眼打拍子。或许这就是戏曲的魅力——任时光流转,那锣鼓点里跳动的,始终是邯郸人骨子里的精气神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