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梨园行话里的好角儿:戏曲界如何称呼优秀演员》
《梨园行话里的好角儿:戏曲界如何称呼优秀演员》
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,年过七旬的京剧琴师李师傅正在擦拭胡琴,突然听到前场传来清亮的西皮二黄:海岛冰轮初转腾——他手腕一抖,松香粉末簌簌落在琴筒上,这嗓子,倒有几分梅先生当年的意思。
一、角儿的由来
在戏曲行当里,角儿是最具分量的称谓。这个源自元代勾栏瓦舍的行业术语,最初单指行当中的角色,经过数百年演变,逐渐成为对优秀演员的尊称。老北京戏迷评价演员有套讲究:能唱整出戏的称大角儿,擅演折子戏的叫小角儿,若是能自创流派的,那便是宗师级角儿。
二、行当里的雅称
1.青衣行的铁嗓
程砚秋的程腔至今仍是检验旦角功力的标尺。当代京剧院的张火丁,因能完美演绎程派名剧《锁麟囊》,戏迷们送她小冬皇的雅号——既暗合程砚秋原名程菊侬的菊字,又取冬日暖阳之意,赞其嗓音清冽中透着温润。
2.老生行的云遮月
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王珮瑜,以余派老生闻名。戏迷们形容她的嗓音如云遮月色,既保有女老生特有的清越,又透着老生应有的沧桑。某次演出《空城计》,她在城楼上的【西皮二六】唱到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时,台下老票友竟有半数跟着哼唱。
三、地方戏的独特称谓
1.豫剧的金嗓子
常香玉大师的传人王惠,在河南被称作活红娘。她演绎《拷红》时,那段长达十分钟的【流水板】,字字如珠落玉盘。有次下乡演出突遇大雨,观众撑伞听完最后一句老夫人你莫要怒气生,戏台下的胶鞋跺地声盖过了雨声。
2.越剧的舞台诗人
茅威涛的尹派小生被喻为会行走的宋词。她在《陆游与唐琬》中吟诵《钗头凤》时,水袖轻扬处仿佛有墨痕流转。杭州某大学戏曲社的学生说:茅老师的唱腔能把'错错错'三个字唱出平仄韵脚。
四、新生代的突围
90后昆曲演员施夏明,凭借《牡丹亭》中的柳梦梅一角,在B站收获百万播放量。年轻观众称他为昆曲男友,这个网络时代的爱称让老戏迷们既觉新鲜又感欣慰。他在接受采访时说:在直播间唱《玉簪记》,发现'琴挑'里的眼神戏,隔着屏幕照样能让观众脸红。
结语: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检票员老周,三十年来看遍名角登场。他说:现在年轻人爱说'神仙嗓音',要搁我们当年,那得叫'祖师爷赏饭吃'。说话间,剧场里又传来熟悉的【导板】声,老周眯起眼睛:这个'角儿',中气倒是足得很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