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下听大戏,河南梆子咋就恁得劲?
老戏台下听大戏,河南梆子咋就恁得劲?
豫东平原的土台子上,胡琴一响,台下嗑瓜子的老大爷猛地直起腰板。台上老生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,台下穿碎花袄的大娘一拍大腿:得劲!这声得劲可不止夸唱腔带劲,更透着对河南戏词那股子酣畅淋漓的偏爱。
**一、土坷垃里长出来的词**
河南戏词像刚从菜园子摘下的黄瓜,带着露水气儿。小锄头一抡草根断,日头晒得脊梁板(豫剧《朝阳沟》),板字在方言里读作板儿,尾音俏皮上扬,活脱脱庄稼汉的汗珠子摔八瓣。老艺人们说戏文要贴地皮,吃罢饭一抹嘴,俺去南地锄谷穗(曲剧《李豁子离婚》),这些词儿往台上一甩,台下保准笑成一片——这不就是自家地头的日子?
**二、七分直白三分巧**
河南戏词最会说人话。你爹不是省油灯,俺娘也不是吃素僧(豫剧《抬花轿》),这吃素僧三字用得刁钻,既押韵又传神。越调《诸葛亮吊孝》里手扒棺木泪汪汪,叫声贤弟听端详,端详二字文白夹杂,既显悲怆又不失古意。老戏迷最爱这粗中有细的劲头,说是土坷垃里裹着细砂糖。
**三、梆子敲出生活味**
梆子戏的节奏像老牛拉车,慢时悠扬快时急。正月里来正月正,白马银枪小罗成(豫剧《对花枪》),两句词踩着梆子点,生生把隋唐故事唱成了农家小调。更绝的是哭戏,大段唱词能拐十八个弯,我的那个苦命的儿啊——尾音颤巍巍悬在半空,台下老太太的眼泪早跟着往下掉。
戏台子边的歪脖子槐树又抽新芽,河南戏词就像这老树根,在方言土语里扎得深。当年常香玉唱谁说女子不如男,如今小香玉改词谁说传统没人看,变了的是词儿,不变的是那股子热腾腾的生活气。要问河南戏为啥得劲?乡亲们准回你:戏文里唱的不就是咱自己的日子么!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