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腔豫韵火中原:河南人骨子里的戏曲DNA

豫腔豫韵火中原:河南人骨子里的戏曲DNA

在郑州人民公园的晨光里,几位老人对着初升的太阳吊嗓子,粗犷的拖腔惊飞了树梢的麻雀;洛阳老城的小茶馆中,茶客们端着粗瓷碗,跟着台上旦角的水袖起落摇头晃脑;周口农村的庙会上,临时戏台前乌泱泱的人群能绵延二里地。这就是豫剧,河南人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,中原大地上最火爆的戏曲传奇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中原魂

豫剧的筋骨是梆子敲出来的。那两根枣木梆子,看似普通,往鼓师手里就成了魔法棒。早年间豫西调艺人赶场,十里八乡不见戏台,拿个倒扣的瓦盆当鼓,两块青砖作梆,愣是能唱得围观的老少爷们忘了回家吃饭。这种骨子里的野性,让豫剧从清朝乾隆年间的土梆戏,一路闯进北京城,在1950年代就敢跟京剧叫板。

梆子腔的厉害在于能屈能伸。豫西调沉郁顿挫,像黄河水打着漩儿往下游淌;豫东调高亢激越,活似太行山崖上的野酸枣,扎嘴却让人上瘾。1956年常香玉带着《花木兰》进中南海,毛主席听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拍着大腿直说:这才是劳动人民的戏!

二、戏台上下皆是角儿

在河南,看戏从来不是台上独角戏。洛阳关林庙会的露天剧场,老大娘挎着竹篮卖煮花生,喊价都带着戏韵:五香果仁儿——脆生生嘞!台下观众更绝,听到《程婴救孤》里奸臣屠岸贾出场,当场就有人往戏台甩臭鸡蛋——当然,是演员事先备好的道具。

这种互动传统养出了豫剧的草根智慧。商丘民权县的老戏迷王铁柱,能把《穆桂英挂帅》五十三场戏词倒背如流。去年县剧团下乡,主演突然哑嗓,这老汉裹着军大衣就敢救场,硬是撑完了整出《对花枪》,台下掌声把电线杆上的冰溜子都震掉了。

三、老戏新唱正当时

郑州大剧院的现代豫剧《焦裕禄》,用电子混音技术模拟出兰考风沙的呼啸。当县委书记的榜样在漫天黄沙中挺立,90后观众举着手机录像的手都在抖。更绝的是豫剧抖音挑战赛,00后戏迷把《朝阳沟》银环的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配上说唱节奏,点击量愣是破了三千万。

巩义市豫剧团的流动舞台车最懂与时俱进。车顶太阳能板供电,车身展开就是LED大屏,演《小二黑结婚》能插播乡村振兴的实景画面。去年收麦时节在许昌巡演,台上小芹唱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,台下收割机列队开过,这新老交融的场景,比任何艺术加工都来得震撼。

河南的戏台从没冷清过。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,到悉尼歌剧院的鎏金舞台,豫剧带着中原大地的泥土味,把中国人的精气神唱给世界听。当智能手机取代了铜锣,高铁速度碾压了骡马车,唯有那枣木梆子的脆响,依然在黄河两岸生生不息。这大概就是文化基因的力量——任时代浪潮翻滚,总有些东西会像黄河鲤鱼的金鳞,在激流中越发闪亮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