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韵绕梁八百年:河南戏曲里的中原乡音
豫韵绕梁八百年:河南戏曲里的中原乡音
洛阳白马寺的晨钟刚刚敲响,开封大相国寺的佛音还在回荡,汴河故道的商船帆影早已化作云烟。中原大地的历史长河里,却有一种声音始终鲜活——那是河南戏曲穿云裂石的唱腔,是梆子敲击出的千年回响。
一、豫剧:中原大地的黄钟大吕
在禹州神垕镇的钧窑遗址旁,老艺人们至今传唱着这样的古调: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谁说女子享清闲。这段《花木兰》经典唱段,正是豫剧大师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,率团义演捐献战斗机的开场曲。豫剧诞生于明末清初的开封朱仙镇,其声腔如黄河奔涌,既有梆子戏的高亢激昂,又融入了河南坠子的婉转缠绵。一把板胡、一副枣木梆子,就能让《穆桂英挂帅》的飒爽英姿跃然眼前。
二、曲剧:洛阳水席里的百转千回
曲剧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。1926年,洛阳南郊的民间艺人在赶庙会时,用洛阳曲子配着高跷表演,竟意外造就了这个新剧种。曲剧的唱腔如洛阳牡丹般雍容华贵,《风雪配》中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的经典唱段,将待嫁少女的娇羞与期盼演绎得淋漓尽致。在洛阳真不同饭店,老食客们常说:听着曲剧吃水席,才算真正到了洛阳城。
三、越调:伏牛山深处的金石之音
南阳社旗县的山坳里,至今保留着最原生态的越调戏班。这个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剧种,以九腔十八调闻名。老艺人表演《诸葛亮吊孝》时,用真声吐字、假声行腔的特殊唱法,将诸葛亮的悲怆之情表现得入木三分。当唱到想当年在隆中何等清闲时,观众席里总会传来此起彼伏的啜泣声。
在郑州大石桥的露天戏台,每逢周末依然挤满听戏的市民。90后豫剧新秀吕军帅用流行唱法演绎的《朝阳沟》,让年轻人也爱上了传统戏曲。中原戏曲这棵千年古树,正发着新芽——河南艺术中心采用全息技术复现的常香玉全息演唱会,让戏迷们穿越时空与大师同台;短视频平台上,豫剧演员的戏腔版流行歌曲点击量屡破百万。这绵延八百年的中原雅韵,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