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戏曲圈儿里那些真得劲的唱家儿

河南戏曲圈儿里那些真得劲的唱家儿

在郑州老城区的露天戏台前,老戏迷王大爷眯着眼睛跟着梆子声打拍子:听小香玉唱《花木兰》,那叫一个得劲儿!这句话道出了河南人对本土戏曲的独特审美。在豫剧、曲剧、越调三大剧种里,藏着这样一群用嗓门儿征服观众的唱家儿,他们不是明星,却比明星更让河南人着迷。

一、老戏骨们的金刚嗓

豫剧名家李树建在《程婴救孤》里的一句十六年啊...,能让人听得后脊梁发麻。这位国家一级演员有个绝活:他能让高腔在剧场最后一排听得真真儿的,观众都说他的嗓子是拿铁水浇出来的。去年重阳节在洛阳关林庙唱《清风亭》,七十岁的人连唱带做三个钟头,谢幕时戏迷们愣是不让走,非得加唱《大登殿》选段。

曲剧皇后王秀玲的水袖功更是一绝。去年在许昌春秋楼唱《风雪配》,她甩着三米长的水袖演扑蝶,愣是把个大家闺秀演得活灵活现。有年轻观众拍视频发抖音,配文:老太太这身手,比我打王者手速还快!

二、年轻一代的新派唱法

95后豫剧演员张晓艺在短视频平台火了。她把《朝阳沟》里银环的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改成了说唱版,豫剧梆子混着电子鼓点,点击量破千万。郑州国棉厂的老工人们开始听着不习惯,后来发现车间里年轻人都会哼这调儿,倒成了两代人共同的话题。

洛阳小伙陈鹏飞更绝,把豫剧《打金枝》搬进了livehouse。金銮殿变成了酒吧卡座,公主驸马吵架改成了RAP互怼,传统唱腔配上电吉他,台下举着啤酒的年轻人跟着梆子声摇头晃脑。有老戏迷骂他胡闹,他回怼:您当年不也是听着收音机学戏的?

三、剧场内外的得劲密码

在开封清明上河园,每天下午三点的《包公断案》成了必看节目。演员赵国强扮包拯,一声升堂——能震得房梁落灰。最绝的是断案时现编现唱,上次有个游客手机掉台下,他即兴来段:这位客官休要慌,王朝马汉快帮忙,找回手机继续赏,包拯断案有良方。全场笑倒一片。

郑州大石桥的露天戏台更热闹。上个月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武打场面真刀真枪,穆桂英一个鹞子翻身,头冠上的绒球啪地甩进观众席,被个大妈抢着当纪念品。散戏后卖胡辣汤的摊主说:这些唱家儿嗓子利索,俺们做生意都跟着沾光!

这些河南戏的得劲唱家儿,既守着老腔老调,又玩着新花样。他们的戏台从田间地头搭到短视频平台,不变的是一开口就能让河南人起鸡皮疙瘩的那股劲儿。就像老戏迷说的:听他们唱戏,得劲得能多喝两碗胡辣汤!在这片诞生了华夏文明的土地上,戏曲不是阳春白雪,而是就着烧饼夹驴肉的生活味道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