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当豫剧遇上英语:中原戏腔的跨洋奇缘》

《当豫剧遇上英语:中原戏腔的跨洋奇缘》

锵锵锵!三弦骤起,着蟒袍的包青天踩着鼓点亮相,开口却是纯正的英式发音:Thetruthshallberevealedinthiscourt(真相必在此堂明)——台下金发碧眼的观众屏息凝神,直到黑脸判官甩出十八拍拖腔,满堂爆发出雷鸣般的Bravo!

这是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伦敦西区的演出现场。当《铡美案》的经典唱段遇上莎士比亚故乡的舞台,豫剧这朵中原艺术的牡丹,正绽放出令人惊艳的跨文化生命力。

在郑州戏曲茶楼的后台,22岁的青衣演员李月娥正对着镜子练习《花木兰》选段。镜面贴着密密麻麻的音标注释,particularly被她拆解成怕踢Q了里,justice标注着炸丝踢丝。豫剧特有的喷口发音与英语的连读规则激烈碰撞,像黄河水撞上伦敦桥墩,迸发出奇妙的艺术浪花。

刚开始舌头都捋不直,月娥笑着比划,豫剧讲究字正腔圆,英语却要含在喉咙里打转。有次把'MyloveisliketheYellowRiver(我的爱如黄河)'唱成了'卖辣舞一丝赖克油辣河',台下老师傅们笑得直拍大腿。

这种语言嫁接的尝试并非空穴来风。在郑州国际陆港,每周都有满载河南制造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。与之相伴的,是豫剧演员们跟随文化班列走向世界的脚步。英国汉学家马丁·韦伯斯特发现,豫剧高亢的二八板竟与苏格兰风笛的韵律暗合,而程式化的虚拟表演,又与西方歌剧的象征手法异曲同工。

老艺术家王保忠至今记得,在巴黎演出《朝阳沟》时,银环教栓保学农活的一板三眼,被法国观众解读成东方田园诗。当亲家母你坐下的唱词译为Chèrebelle-mère,asseyez-vouss'ilvousplaît,剧场里响起了会心的笑声。谢幕时,有位老太太拉着他的手说:你们的戏曲里有全人类都能懂的喜怒哀乐。

语言转换的阵痛中,豫剧人摸索出独特的嫁接术:保留原有关键韵脚,在英语词句中嵌入河南方言的得劲劲儿。就像郑州烩面遇上意大利通心粉,看似不搭,却在文化交融的浓汤里炖出别样风味。现在,豫剧院的跨国演出单已排到2025年,从纽约外百老汇到悉尼歌剧院,中原戏腔正在世界舞台唱出新韵。

谁说咱河南戏只能在中原大地转圈?月娥卸妆时,手机弹出伦敦观众的留言视频。画面里,几个年轻人比划着学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虽然发音七扭八歪,但那句Whosayswomenareinferiortomen(谁说女子不如男)倒是吼得字正腔圆。她笑着按下转发键,窗外正传来老城墙下戏迷们吊嗓子的晨练声,混着早高峰的汽车鸣笛,谱成一曲古今交响的中原晨曲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