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音无改曲韵长——河南戏曲发音门道探秘

乡音无改曲韵长——河南戏曲发音门道探秘

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——当这句经典豫剧唱腔响起时,河南老乡们总会不约而同跟着哼唱。可要真正唱出地道的韵味,光是会背词远远不够。咱们河南戏曲的发音讲究,藏在每个音节的起承转合里,今天就跟大伙聊聊这其中的门道。

一、方言是戏曲的根脉

河南话的调值像黄河水般九曲回肠。普通话四声调值分明是55、35、214、51,而中原官话的阴平调值只有24,阳平则高达42。老艺人常说:唱戏得先学驴叫,这话虽糙理不糙,就是要习得方言特有的声调起伏。豫剧《朝阳沟》里亲家母你坐下的坐字,用标准普通话四声唱就失了韵味,非得用河南话的降调处理,才能唱出银环娘的泼辣劲儿。

咬字讲究枣核形,字头清晰如快刀切菜,字腹饱满似灌汤包子,字尾轻收像柳叶拂水。曲剧《卷席筒》中小苍娃那句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,离字起音如弹弓绷弦,中间拖腔像纺车抽丝,收音时舌尖轻点下齿,活脱脱勾勒出人物悲苦心境。

二、声腔里的天地玄黄

河南戏曲的调门比梆子更见筋骨。豫东调高亢处能穿透十亩青纱帐,豫西调婉转时能绕梁三日不绝。60年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在《花木兰》中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偏字突然拔高八度,靠的不是蛮力,而是丹田提气、颧肌上抬的巧劲。现在有些年轻演员用美声唱法处理,反倒失了中原儿女的飒爽。

板眼节奏暗合心跳。二八板要唱出老黄牛的沉稳,流水板得带出洛河水的欢快。曲剧名家海连池在《卷席筒》里那句曹保山哪——,前三个字在板上稳稳落下,拖腔却在眼上婉转摇曳,恰似风中芦苇,把人物悲怆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三、传习中的守正创新

老唱片是最好的老师。50年代录制的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唱片,马金凤的咬字像钢珠落玉盘,每个喷口都带着开封府城墙砖的厚重。年轻人练唱时不妨录下自己的声音,与老唱片逐句对比,定能发现的地得的轻音处理,这些细微处正是韵味所在。

社区戏班藏着真功夫。郑州人民公园的曲剧票友,能把《陈三两》中的哭腔唱出十八道弯;洛阳老城茶社的豫剧发烧友,论起祥符调的偷字闪板技法如数家珍。跟他们学唱,比看十本教材都管用。

站在郑州二七塔下,听着街头飘来的梆子声,忽然明白:河南戏曲的发音密码,就藏在黄河故道的风沙里,在龙门石窟的刻痕中,在少林寺的晨钟暮鼓间。当咱们字正腔圆唱出谁说女子不如男,唱的不只是戏文,更是中原大地的千年文脉。这份乡音,值得我们代代守护,声声传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