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上的荷花仙子,到底该唤作什么名?

戏台上的荷花仙子,到底该唤作什么名?

江南水乡的戏台总爱傍水而建,戏台飞檐倒映在荷塘里,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莲叶田田。这样的景致看久了,总觉着那些唱着《采莲曲》的角儿,该有个特别的名号才对。可翻遍戏班子的行当名册,生旦净末丑里偏寻不见荷花二字,这倒让戏迷们犯了嘀咕。

一、水磨腔里的莲影

昆曲《浣纱记》里西施采莲的折子,旦角踩着云步飘至台前,手中团扇轻摇,唱词里尽是莲叶何田田的江南韵致。四百年前梁辰鱼写这段时,特意把吴侬软语揉进水磨调,让每个拖腔都带着莲蓬的清甜。老辈人讲,当年魏良辅改良昆腔,就是听着采莲女的歌声得的灵感。

绍兴莲花落的艺人最懂这种默契。他们背着三弦走村串巷,看见荷塘便即兴编词,荷叶当伞莲蓬作鼓,信手拈来的调子里藏着二十四节气的秘密。曾有老艺人在三伏天唱《并蒂莲》,硬是让满塘荷花早开了半个月。

二、黄梅调中的清荷

严凤英在电影《天仙配》里扮七仙女,那段满工对唱的戏服上绣着金线荷花。服装师傅说这是老班主传下的规矩,黄梅戏旦角的戏服必绣莲花,取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。安庆江边的草台班子至今保留着这个传统,后台衣箱打开,层层叠叠都是绽放的莲纹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,黄梅戏名家潘璟琍在莫斯科演出《打猪草》,谢幕时苏联观众往台上抛的不是鲜花,而是一把莲子。后来这些莲子种在长江边,长成的荷花被称作琍荷,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,戏班子都要摘莲蓬供在祖师爷牌位前。

三、越剧里的荷魂

袁雪芬演《祥林嫂》投河那场戏,蓝布衫下露出半截绣着白荷的衬裙。这个细节是她特意设计的,荷花谢了还有藕的念白配上这抹白色,把江南女子的刚烈演进了骨子里。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后辈们继承了这个巧思,现在旦角的水衣内衬都藏着莲花暗纹。

杭州西湖边的曲院风荷戏台,每年荷花节都唱全本《白蛇传》。当白娘子被压雷峰塔时,舞台机关会让百朵绢荷瞬间绽放。老观众说这是照着《武林旧事》里南宋水傀儡戏的技法复原的,八百年前的临安城,也是这样用荷花来讲故事的。

戏台上的荷花终究化进了角儿们的骨血里,他们不需顶着荷花仙子的名号,一开腔便是十里荷香。那些绣在衣襟上的莲纹、藏在拖腔里的水声、融在身段里的清风,早把荷花的魂魄唱了个通透。下次再听戏时仔细瞧,那旦角眼波流转处,分明映着六月荷塘的潋滟波光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