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上一曲惊鸿,笔下丹青暗藏——探秘中国戏曲中的活墨绝技
台上一曲惊鸿,笔下丹青暗藏——探秘中国戏曲中的活墨绝技
在江南某座百年古戏楼的后台,一位花甲之年的老艺人正在准备行头。他取出尘封多年的檀木匣子,里面整齐码放着五色细沙,竹制漏沙笔的笔杆泛着温润的包浆。这是要唱戏还是作画?老艺人笑而不语,只将一盏古铜油灯置于台前。
一、惊鸿一瞥的千年绝技
2018年央视元宵晚会上,一位身着水袖的伶人惊艳全场。她左手执笔在纱幔上勾画,右手水袖翻飞间唱出《牡丹亭》选段,转瞬一幅水墨牡丹跃然眼前。这种被称为活墨戏的古老技艺,实则是中国戏曲唱画同源传统的活化石。
北宋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的沙画傀儡戏,正是这种艺术的雏形。艺人用漏沙笔在灯影纱幕上勾勒山水,配合杖头傀儡演绎传奇故事。元代杂剧兴盛时,旦角在唱段间隙即兴作画渐成风尚,至明清发展为独立戏种。广东潮州的灯影沙画戏、福建泉州的漆线戏都保留着这种传统。
二、笔墨流转间的天人合一
在浙江嵊州,现年78岁的非遗传承人陈金水仍保持着独特的准备仪式。开演前必用竹露水净手,在特制的生宣上勾勒底稿。他说:这不是普通的画,每一笔都要踩着锣鼓点。表演时,老人在七尺素绢上边唱《白蛇传》,边用五支狼毫交替作画。当唱至断桥相会,笔锋陡转,断桥残雪顷刻成形。
这种艺术对艺人的要求堪称苛刻:需精通戏曲唱念做打,又得深谙绘画六法。山西晋中老艺人王秀兰能双手同时作画,左手画钟馗捉鬼,右手绘判官执笔,口中唱着《钟馗嫁妹》,脚下踩着七星步。这种五感并用的境界,正是中国戏曲无声不歌,无动不舞美学的最佳诠释。
三、灯影沙幕后的文化密码
2010年上海世博会,日本团队展示的沙动画引发轰动。鲜为人知的是,这种艺术形式与南宋时期传入日本的沙绘物语同宗同源。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,收藏着明代戏画大师吴彬赠予朝鲜使臣的《霓裳羽衣图》,图中仕女衣袂间的笔触暗藏曲谱密码。
当下年轻艺人正尝试创新传承方式。90后戏曲演员林墨在抖音直播戏画,将《霸王别姬》唱段与泼墨大写意结合,单场观看超百万。苏州评弹团推出全息戏画剧场,利用投影技术让水墨丹青随唱腔流动,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。
幕起幕落间,老艺人的油灯在纱幕上投下摇曳光影。那些随唱词流动的山水人物,不仅是视觉奇观,更是中华文化诗画同源的活态传承。当最后一笔勾勒完成,戏台上方赫然显现八个狂草大字——曲终人不散,丹青永流传。这或许就是对这种独特艺术最好的注解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