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蹦边唱戏曲叫什么?揭秘民间戏台上的“活态艺术”
**边蹦边唱戏曲叫什么?揭秘民间戏台上的“活态艺术”**
锣鼓声骤响,戏台上的老生一个翻身跃起,踩着鼓点边跳边唱,高亢的唱腔混着腾挪的步法,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。这种“蹦着唱戏”的表演,既非杂技,也不是现代歌舞,而是深植于中国民间的一种独特戏曲形式。它究竟叫什么?背后又藏着哪些门道?
一、秧歌戏:踩着高跷唱人生
在华北平原的庙会上,你或许见过这样的场景:一群演员脚踩两尺高的木跷,身穿彩衣,手摇扇子,一边扭着秧歌步,一边用方言唱着戏文。这便是**北方秧歌戏**的经典画面。这种起源于农耕祭祀的戏曲,将高跷技艺与地方小调结合,演员需在保持平衡的同时完成唱、念、做、打。河北邢台的“泽畔抬阁”秧歌戏,甚至要求演员站在四人抬的木架上表演,惊险程度堪比杂技。
山西祁太秧歌更有一绝:丑角演员“二鬼摔跤”时,一人分饰两角,既要模仿两人扭打的肢体动作,又要用真假声交替唱出对白。当地老艺人说:“这功夫得从绑沙袋跳田埂练起,没三年腿功不敢上台。”
二、花鼓灯戏:淮河岸边的“东方芭蕾”
沿淮河流域而下,安徽凤台的花鼓灯戏给出了另一种答案。这种被列入非遗的剧种,讲究“歌时不舞,舞时不歌”的独特程式。但当剧情进入高潮,男女主角的“抢手绢”桥段却打破常规——女角踩着寸子(小高跷)连续旋转,男角以空翻追逐,两人在疾速动作中即兴编唱对答,被称为“绞车转唱”。
2017年非遗展演中,老艺人陈敬芝的孙女陈娜创新演绎:在传统“后踢步”中加入街舞元素,腾空时飙出长达20秒的拖腔。这种突破引发热议,却也印证了老话:“花鼓灯有三绝,跟鼓点、抢变化、气不断。”
三、采茶戏:赣南山地的“跳跃叙事”
转到赣南山区,采茶戏的丑角们正上演拿手好戏“矮子步”。演员全程屈膝蹲跳,模仿茶农采茶动作,配合“哎呦喂”的村野小调,竟能连续唱跳半小时。安远县老团长杜建华回忆:“1956年进京汇演,我们的‘蚂蟥步’(快速碎步跳)让京剧大师盖叫天都站起来鼓掌。”
更绝的是“扇子功”绝活:演员腾跳时抛接三把折扇,落地瞬间要唱准“十二月采茶”的调门。年轻演员刘子琪苦练三年:“最难的是跳起时横膈膜控制,稍不注意就唱破音。”这种将体能推到极限的表演方式,被戏曲专家称为“带喘的韵律”。
---
这些“边蹦边唱”的戏曲形式,绝非简单的歌舞叠加。它们根植于劳动场景(如插秧、采茶),用超越常规的表演突破人体极限,在摇晃的跷杆上、旋转的舞步中,将生活辛酸唱成艺术。当年轻观众为爱豆的唱跳舞台欢呼时,或许不知道,我们的祖辈早已在田间地头,把生命律动跳成了戏台上的星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