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上的人间百态:这些戏曲为何让人又看又听不过瘾?

戏台上的人间百态:这些戏曲为何让人又看又听不过瘾?

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戏台上,每天都有这样的奇观:演员甩着三米长的水袖,腰肢一拧就唱出百转千回的曲调;武生连翻十八个跟头,落地时竟能气定神闲接上唱词。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表演,正是中国戏曲最迷人的特色——唱做并重。今天就带您走进这个唱着演、演着唱的奇妙世界。

一、昆曲里的诗画意境

六百年前的江南园林里,文人墨客们创造出水磨调的昆曲。当杜丽娘的水袖轻轻拂过牡丹亭的雕栏,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便从缠绵的笛声里流淌出来。昆曲演员要练就手眼身法步五法合一的本事:兰花指要柔中带刚,眼波流转要暗合曲牌节奏,连走台步都要踩着笛师的节拍。看苏州昆剧院演《牡丹亭》,旦角一个卧鱼动作配合着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唱词,真叫人分不清是人在画中唱,还是画在曲中动。

二、京剧舞台上的刀光剑影

京城戏园子里,武戏开场的锣鼓能把人的魂儿震出来。《三岔口》这出经典武戏,任堂惠与刘利华在摸黑对打时,明明满台灯火通明,偏要演得仿佛置身黑夜。演员们一边翻着云里翻、旋子这些高难度动作,一边还要用唱腔交代剧情:黑夜之间难辨认,且看谁是真豪强。最绝的是《挑滑车》里高宠的僵尸倒,武生要直挺挺向后摔下的瞬间,喉咙里还得稳稳唱出气吞山河的豪迈。

三、黄梅调里的烟火人间

长江边的采茶调子,唱出了最接地气的悲欢离合。严凤英在《天仙配》里织布的身段,活脱脱是农家姑娘的日常劳作,可那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唱腔一出来,又把人带进神话的浪漫。黄梅戏的妙处就在这虚实之间:演员端着竹篮唱打猪草,脚步是戏曲的圆场步,动作却是写实的采茶手法。安庆民间老艺人说得好:我们唱戏,要把田埂上的泥巴带进戏台,又要让戏台上的故事落回田间。

从昆曲的文雅到梆子戏的豪迈,中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各自演绎着唱做合一的绝技。老观众常说听戏要闭眼,看戏要睁眼,可面对这些唱念做打浑然天成的表演,谁能舍得闭上一只眼睛?下次走进剧场,不妨细细品味:那婉转的唱腔里藏着怎样的身段密码,那精彩的身段中又谱写着怎样的旋律诗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