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戏曲遇上唠嗑:这种说唱艺术竟是百姓心头好?
当戏曲遇上唠嗑:这种说唱艺术竟是百姓心头好?
在北京胡同深处的戏园子里,一位头戴毡帽的老先生正捧着茶碗,突然一拍大腿:嘿!这不就是咱们老北京人唠嗑的调调吗?台上身着粗布衣的演员们正你一言我一语,唱到动情处又亮开嗓子来段高腔。这种边说边唱、亦庄亦谐的表演,正是中国戏曲百花园里独树一帜的评剧。
一、市井巷陌走出的草根艺术
1909年的唐山矿场,成兆才带着莲花落艺人蹲在煤堆旁发愁。这个以乞讨为生的曲种遭官府禁演,艺人们饥一顿饱一顿。灵机一动间,他们把河北梆子的板式套用在莲花落的唱腔上,又揉进皮影戏的腔调,创造出能登大雅之堂的新剧种。
评剧的念白带着泥土的芬芳,唐山方言的儿化音像邻家大婶的唠叨。成兆才编写的《杨三姐告状》,把农家女告状的土话直接搬上舞台:县长老爷您可得给民女做主啊!这句带着哭腔的道白,让台下观众抹着眼泪把铜板往台上扔。
二、戏台子上的生活交响曲
评剧的智慧在于唱到情深处,白在理明时。《花为媒》里张五可夸李月娥,先是一段脆生生的数落:她好比墙上泥皮揭去一层又一层,接着转为婉转的唱腔:好一似牡丹花含苞待放。这种说唱相间的编排,像极了市集上讨价还价的大娘。
新凤霞在《刘巧儿》中创造疙瘩腔,把少女心事唱得百转千回。赵丽蓉在《小二黑结婚》里饰演的三仙姑,念白带着唐山话的俏皮:我这是黄鼠狼烤火——各顾各,包袱抖得恰到好处。这种接地气的表演,让评剧成了能听懂的戏曲。
三、流淌在时光里的平民史诗
评剧场子里从不缺烟火气。老观众跟着台上的节奏摇头晃脑,听到精彩处喊一嗓子好!,仿佛在看邻居家的热闹。这种互动打破了你演我看的隔阂,戏里戏外都是生活。
在数字时代的今天,评剧演员开始在直播间里云喊嗓。年轻观众发着弹幕:这比脱口秀带劲!原来老辈人这么会玩梗。当95后票友用唐山话翻唱流行歌曲时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。
这个诞生于煤矿、成长于市井的剧种,用最朴素的说唱记录着百姓的喜怒哀乐。它不像京剧端着架子,也不似昆曲阳春白雪,就像胡同口的老槐树,把根深深扎在老百姓的心窝里。下次听见那夹杂着说白的唱腔,您准能会心一笑:这可不就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音乐剧嘛!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