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在戏台上唱起了故事?——趣谈戏曲中的边唱边谈艺术

谁在戏台上唱起了故事?——趣谈戏曲中的边唱边谈艺术

咿——呀——一声悠长的戏腔刚落,老茶客的茶碗停在半空,邻座孩童攥着糖葫芦的手也忘了动。戏台上一对青衣水袖翻飞,这边厢才用韵白诉尽衷肠,那边厢忽又转作婉转唱腔。这般说着说着就唱起来的奇妙场景,正是中国戏曲最迷人的特色之一。

一、口耳相传的千年密码

早年间勾栏瓦舍里的说书人,或许就是最早的边唱边谈实践者。他们左手醒木一拍,右手折扇轻摇,说至紧要处忽然亮嗓唱段《西江月》。这种说唱结合的传统,在宋代《武林旧事》里就记载着诸宫调艺人说中夹唱的绝活。元代杂剧里,旦角正用白话与末角调笑,转眼又唱起《端正好》曲牌,这种灵活转换竟让关汉卿笔下的赵盼儿活脱脱跃出纸面。

二、戏台上的生活交响

在绍兴的百年戏楼里,见过老旦用方言念白痛斥负心郎,突然转作越剧尺调慢板,那唱词里的哀怨能把台下阿婆的罗帕都哭湿。川剧更妙,帮腔的吼班冷不丁从幕后接一句,倒像是给主角的心里话加了回音。这种说与唱的默契,恰似四川人吃火锅,红汤白汤自由切换却浑然天成。

三、活在当下的古老智慧

长安大戏院新排的《牡丹亭》,杜丽娘游园时竟用京白念起了微信体台词,惊得老戏迷扶了扶眼镜,却见少女观众们会心一笑。苏州评弹艺人抱着三弦走进直播间,一段《白蛇·赏中秋》刚唱罢,马上用网络热梗解说唱词,弹幕里666刷得比琵琶轮指还快。这些新派演绎,倒应了梅兰芳大师那句移步不换形。

夜色渐深,戏台上的灯火依旧通明。当二胡与月琴再次响起,那唱了八百年的故事仍在生长。或许明天,某个地铁口的年轻人耳机里,会突然传出混着电子乐的戏腔——谁说这不是老祖宗边唱边谈的新生呢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